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研究如何解除聯滙,在房屋、教育、醫療各方面,應放棄過度干預,讓私營市場發揮功效,及盡快制訂人口政策,以配合發展。
今天主要談關於經濟事務方面的期望。
過去幾年,政府在開放電訊市場和公共交通服務方面,成就顯著。然而,在能源市場方面,市民和工商界仍未享受到市場開放的好處。
雖然香港已經歷四年多的通縮,但燃料費用仍居高不下。這不但加重市民負擔,還令工商界吃不消。政府應盡快制訂有關政策,透過開放市場,令燃料費下調。
現時只有電訊、廣播和證券交易市場,有相關的反壟斷或公平競爭條例。政府立場是反對制訂全面性的反壟斷法例,往往要「出口術」勸喻商界自我約束。
除了能源市場外,香港不少行業仍缺乏有效競爭,壟斷問題令人關心。包括航空、貨櫃、運輸、超市和銀行服務等。為了避免被市民和中小企指摘偏幫大財團,政府實應引入反壟斷法。內地和台灣亦有類似法例,香港商家應早日適應。
雖然現時市況不佳,但政府仍需逐步把公營機構出售、上市、或交由私營公司營運。不少政府資產,遠較內地國企或民企優越,理應吸引到投資者購買。
除了地鐵外,其他如九鐵、機管局、市建局、房委、房協、水務、渠務、隧道、橋樑、停車場、郵政、迪士尼、數碼港等政府資產和服務,都可以考慮私有化或由私人承辦。
政府必須加強公司管治,恢復市民信心,主動調查一些股價大上大落的公司,看看有關人士有沒有發放虛假消息,故意製造經濟泡沫,欺騙股東。不然,若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股市成交不斷萎縮,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將不保。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日趨頻繁,特區政府應主動和內地官員接觸,除去一些妨礙兩地資金和人力交流的障礙。過去一年,政府官員在取消內地遊客配額制度和提出「北水南調」的進取表現,實在值得一讚。
除了這些期望外,其他如保障人權、維護法治、言論、出版、宗教及學術自由等,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用筆者多說。希望特區政府吸取過往的失誤經驗,令市民慢慢除去「再捱多五年」的感覺。 (二之二)
代郵:筆者過去幾年在報章上發表的文章,已收錄成書《泡沫與失誤》,壹傳媒出版。此書可幫助讀者回顧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施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