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政府並沒有制訂正式的貧窮線,所以一直未能監察貧窮人口的數量及貧窮程度的變化,亦缺乏詳細的數據去制訂有效政策解決貧窮問題。為了制訂香港的貧窮線,筆者及李劍明接受香港研究資助局的「角逐撥款資助」進行了「香港貧窮線研究」。成功訪問了三千零八十六個低收入住戶,了解這些家庭的開支模式及生活狀況。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黃洪
研究採用入息替代方法,利用恩格爾曲線的轉折點來定義貧窮線。恩格爾曲線是指住戶食物開支佔住戶總開支的比例隨住戶總開支的變化。
有關的轉折點代表住戶對食物的邊際消費意欲的減慢。在轉折點後,住戶不會繼續增加食物的數量,轉而購買較高質素的貨品或其他非必需品,從而改善生活質素。所以該轉折點表明有關住戶的消費模式由購買食物這必需品轉為可選擇其他貨品,這便成為分開貧窮與非貧窮家庭的界線。
附圖顯示香港的恩格爾曲線隨着人均開支增加的變化,香港恩格爾曲線的轉折點在人均開支三千七百五十元,我們便以這個數目作為香港的整體貧窮線。
根據統計處在一九九九/二○○○年進行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全港共有四十四萬九千個住戶的人均開支少於三千七百五十元,佔全港住戶百分之二十八。
這些貧窮住戶面對艱難的生活。處於貧窮線以下的住戶的人均總開支每月平均只得二千五百二十元,食物的人均開支的平均數是一千零五十八元,以每月三十日計,即每人每日的食物開支只得三十五元。
以這樣微薄的金額,要自己在家裏煮食也不容易應付,但不少人由於工作及上學的關係必須在外間進食,導致在家的食物開支進一步被壓縮。所以,當貧窮戶有更多收入時會增加食物開支及比例,出現了恩格爾曲線在轉捩點前向上升的情況,顯示為了應付緊張的開支,貧窮戶出現了「縮食」的情況,當他們每多一元收入時,這一元花在食物的比例會增加。
當貧窮戶被問及如收入減少一半會先縮減哪方面的開支,有約六成表示會減少食物開支,只有約一成表示會減少住屋的開支。而當被問及如果其收入增加一倍,會先增加哪方面的開支,有約五成表示會增加食物開支,亦有約三成表示會增加房屋開支。
由此可見,對於貧窮戶來說,住屋的開支更為必要,其彈性亦較少,屋租或樓宇供款必須要支付,反而食物的開支較房屋的開支有彈性。這亦解釋了由於為了支付較高昂的住屋開支,所以貧窮戶被迫要縮減食物開支,造成恩格爾曲線先升後跌,出現轉折點的情況。
筆者認為應以人均每月收入三千七百五十元作為香港貧窮線,並應參考國內在一九九九年由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而在全國城市推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做法,以月入三千七百五十元作為香港的「最低生活保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