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交所(388)近日被市場質疑涉及利益衝突,要求將上市審批權交回證監會。據了解,港交所為平息爭議,正研究保留上市委員會架構,但將現時主板及創業板兩個上市委員會合併。
港交所提出上市審批新架構,是解散現有由公眾人士組成的兩個上市委員會,上市審批權交由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以及上市科人員組成的內部小組處理,此舉被批評為缺乏外界專業人士的參與及制衡,而港交所作為上市公司,可能為了追逐盈利而濫批上市申請,影響質素。
由於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新上場,他曾任創業板上市委員,了解其運作,政府會否對上市審批架構重新調整,可能存在變數。
據悉,現有上市委員原訂續任至10月,之後實施新架構,但面對外界批評,港交所高層近日有軟化迹象,正考慮保留上市委員會架構,以換取繼續擁有上市審批權。港交所發言人則表示,仍計劃落實新架構,暫時未有改變,若未來有新發展會作出公布。
另外,港交所昨日公布股票掛鈎票據(ELI)上市細則,副營運總裁霍廣文預計,首批ELI最快可於7月30日發行,8月5日掛牌上市,不過估計初期成交額不會很大。新產品不設最低佣金要求,至於是否需要繳付印花稅,則視乎個別ELI結構而定。
ELI買賣單位最少相當於所掛鈎正股的一手,以便投資者要在到期日接貨時不致收取碎股。掛鈎正股須為恒指成份股或市值超過40億元。ELI上市費用會較窩輪為低,介乎5000元至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