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二○○二年四月三十日宣布落實於添馬艦興建政府總部暨海濱文娛廣場。隨後,拓展署亦宣布正式開展中環灣仔第三期填海工程。至此,歷時數年「議而不決」之有關政府總部的選址問題,終於告一段落。
城市觀察組主席 黃華生
無論如何,添馬艦是維港中央最後一塊臨海地段,不但在政治上有其重要性,在實質上亦成為最可代表香港「見人」的「門面」。因此,它的塑造過程不一定要出自大師手筆,卻一定要設計得端雅並重,威實兼備,最重要的是成為大家喜愛的「市民空間」,能夠象徵香港精神,才算成功。
過去在殖民地時代為怕人民聚集,引起集體情緒,故在城市設計上刻意不設公眾廣場。然而,趁熱鬧是人的天性,以近期世界盃舉行期間,市民熱烈地在各區聚集欣賞球賽,便說明市民對公眾廣場的存在有所渴求。城市設計若更能以人為本,為公眾提供更多聚腳點確能增進市民對自己社區及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外國不少城市,廣場是人們下班後的好去處──夕陽斜照,習習海風,人們在漫步、垂釣,各適其適。
到過外地大城市之人,往往都被那種「天大地大」的都會魅力攝住;回到香港,一比之下,頓覺自己的市景像小家碧玉,毫無氣勢可言。我們認為添馬艦既是香港表徵,便不能隨便亂置,一定要做到表現寬廣氣魄,展現大城市魅力。要設置開闊的公民廣場,面向維港,遙眺獅子山,成為香港在新時代重拾自信的表徵。
按政府現時的計劃,添馬艦將有政府總部和立法會,我們認為應該加上終審法院,以彰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制度的特色。新終審法院位置可在解放軍總部臨海方向之前面,和立法會東西隔着公民廣場相對。然而建築物應該作低層形式發展,體驗親民而不是「好大喜功」形象。
香港九七年回歸祖國,在中國歷史上將永遠記載。我們認為在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分立於前的添馬艦公民廣場就是紀念這段歷史的最好地點,我們建議把回歸紀念碑遷至廣場中心,並增設基台、頂飾、燈光等,使這段歷史在港人心目中永遠保留。
其次,政府現時規劃的添馬艦廣場在尺度和比例上略嫌狹少,亦未能在空間上起突出主體的作用,不能烘托出此地應有的氣魄和威儀。加上此處地下亦是第四條過海鐵路的主要車站(添馬艦站),需應付大量人流,故需更大空間以便疏散乘客;我們認為在此作有限度的向海港突出,以向外稍微弧形的曲線美化岸線,使成一開闊臨海空間,應為可接受的公共美化建設。
此外,對於位處添馬艦的眾多公共建設、地下的集體運輸車站、地下的七號幹線,甚至解放軍總部是否重建等問題,我們建議把整區作為一特別設計區,將所有設施立體地重新進行規劃設計。
至於原立法會大樓則可改為香港殖民地歷史博物館,把殖民地時代的旗幟、紋章、政府家具、部隊制服、歷史文獻等集中一起,向公眾展出,相信將是世上少有的殖民地歷史博物館,有機會成為本港的另一極具價值的旅遊點。
最後,我們建議乘七一慶祝回歸的氣氛,把政府總部暨公民廣場的規劃設計推展成全港性活動,藉以發揮「港人建港」的精神,讓本地建築師、規劃師一展所長,令市民對香港更有歸屬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