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Com成為上周財金界最為矚目的電訊商,它涉嫌誇大盈利多年,誤導投資者和股民,假如屬實,實在罪無可恕。不過,話得說回頭,它能夠造數,必然有核數師這個「幫兇」,核數師的專業操守,再次受到質疑。
該公司的崛起,可以說是美國電訊市場開放下的產物,以及一家科技商如何巧妙的利用證券市場的明證。WorldCom的前身為MFSCommunication,是美國地區性的新興電訊商,發展初期使用最新光纖科技,在商業區內鋪設大容量的光纖網絡,直接向商業客戶招手,比起老化和架構龐大的地區貝爾公司更具潛力,因此成功獲得不少客戶。
及後,它進軍全面的電訊服務市場,多次利用股票價格的優勢,在短短一兩年內,先後收購、鯨吞和合併多家著名電訊商或互聯網商,包括Compuserve、UUNET和WilTel,最為轟動者莫過於年前收購MCI,成為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商。多年前更有意與Sprint合併,引進流動電話業務,到最終談不攏作罷。WorldCom可算是近年崛起最快的電訊商,結果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惋惜。
不過,在這事件上,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卻並非星起星沉,而是美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的反應,政府直指事件並非單一企業高層的事件,而是牽連甚廣;即使法院未開始詅訊,總統和一眾官員也一致譴責WorldCom的行為,並認為有人需要為事件負責,甚至要坐監。說實在,這種果斷的回應,挽回不少公眾對企業管治的信心。雖然政府的回應多少有向外做秀的含意,但最根本的是,監管機構對問責的執着──隱瞞事實的企業要員要負責,協助核數的要負責,監管運作的董事要負責──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
碰巧的是,董建華政府也來一套有名無實的所謂問責制度,不過此問責不同於彼問責,美國政府所指的問責,是向公眾和股東負責,香港則是向董建華問責,卻毋須向公眾負責。
筆者相信,假如香港政府遇上WorldCom事件,官員一定說:「這只是個別事件,公眾毋須恐慌」或者「冇人需要為事件負責」等等和稀泥的答案。雖然WorldCom事件並非發生於本港,但筆者相信,不少本港企業也用上各式各樣的方法,希望做靚盤數,港府也應吸取教訓,認清國際金融中心對維持企業管治的重要性,落實真真正正的問責,而非一種做秀的問責。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