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姊弟情

患難姊弟情

【本報訊】五年前的七月一日,張雪嬌滿懷喜悅由惠州來港,她帶着大包小包土產和行李,經過羅湖橋步入這個她嚮往多時的大都會。五年後的她胼手胝足身兼兩職──倒垃圾和做清潔女工,生活得比鄉間更辛苦,但她無怨無悔,為的是讓一對子女好好讀書,因為她覺得香港對子女更有前途。
「小姊弟幫媽媽倒垃圾討生活,弟弟受傷,急壞姊姊,帶出了一個九七年回歸日來港家庭苦鬥了五年、無悔也無怨的故事…」 記者:姜偉康、陳天華

當時初來港的雪姑,與丈夫及年近九旬的家姑同住在元朗朗屏邨,加上女兒於一周後扺港令她雀躍不已;其後幼子來港,一家團聚的興奮是一浪接一浪,但問題亦接踵而來。

子遭垃圾車削傷腳
五口之家局處一室靠的是綜援過活,子女日漸長大,上學、衣、食、住、行成了最迫切的問題。雪姑發覺長此下去始終是無補於事,她情願被扣去一點綜援也要自食其力,為的是多存點錢讓兩個子女安心讀書。於是,她在邨內找到一份收集垃圾的半天工作,下午再到食肆做清潔女工,這些收入加上另外六千元綜援,生活仍是捉襟見肘。
昨日上午十一時許,雪姑將屋邨的巨型垃圾桶推往食環署收集站,十五歲的女兒阿杏和八歲兒子阿興亦在幫忙,其間,幼子阿興試圖拉動一個大垃圾桶時,被垃圾桶車轆削傷左腳拇趾,他痛極喊叫,驚動途人報警由胞姊陪同送院,敷治後由胞姊將他揹着出院,姊弟情深引起了在場記者好奇而帶出了這個新移民家庭的奮鬥故事。
現年四十九歲的雪姑原是惠州鄉間一名村婦,每天耕種務農,接觸的是五榖草木,但從鄉間道聽塗說關於香港的一切事情,都教她對香港這個大都會風采嚮往心儀。
十多年前在鄉間經友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對方是香港人,較她年輕四歲且有輕度精神問題,但她為圓來港夢想也不惜下嫁。

女兒顧家成績亦佳
婚後先後誕下阿杏和阿興,而她更於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單程證來港照顧丈夫和高齡家婆,子女亦相繼來港團聚。五口之家本應樂也融融,但長時間相處斗室有別於以往聚少離多的境況,丈夫情緒經常不穩定,增加了一家的摩擦爭拗,加上生活迫人,她決定出外工作自力更生。
她形容初來港時所見的一切都是美好,滿足了一生的宏願,居住地方狹窄,照料家姑和丈夫分神,仍較鄉間為好,生活雖辛苦但是心安滿足,她沒有任何抱怨。
自忖是文盲一名的雪姑為了子女亦為了他們未來,五年來不辭勞苦日夜辛勤,為的是要多賺一點錢,好讓一對子女好好讀書將來能夠有好日子過。
不過,低下的工作和家庭背景一度遭子女抗拒,她只有用加倍的辛勞和愛心,終於感動了他們由抗拒到接受。子女不再以有一個倒垃圾的母親而羞愧,主動抽空協助母親工作分擔她的勞苦,大女兒更體會到香港的壓力和經濟的現實。

「佢哋好乖,個女重全級考第十名,上學期又有獎學金,平日我返工咪係個女煮三餐畀屋企人食,同埋睇住細佬同佢老竇。」她說來感到一絲的溫馨和驕傲,如同初到香港的情懷。
阿杏其後表示,決心用功讀書,爭取入大學,以報答母親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