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國際都會,無論九七前後,香港總是國際傳媒的焦點。外國記者的看法,不僅是時局變遷的見證,也是直接影響香港國際形象的重要參考。
《國際先驅論壇報》駐香港記者ThomasCrampton說,作為一個外國人,覺得香港這五年來的轉變是緩慢而細微的,但當他再仔細回望這五個年頭,就清楚看到這裏的民主和自由都逐漸受到威脅:「我記得每年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慶祝回歸活動都會引來市民示威,雖然警方仍然容許示威進行,但預設的示威區卻愈搬愈遠,五年來相差了二百米。」
Thomas感到香港人在回歸後變得愈來愈不快樂,原因是經濟下滑、失業率攀升。他又發現,大商家跟記者說話時,愈來愈多避忌,對北京愈來愈必恭必敬︰「諷刺的是,他們很多都是從大陸逃難來香港的。」
《金融時報》在九七年寫過一段香港回歸的報道,說香港會不會繼續成功,端賴港人治港是否能夠兌現。五年後,該報香港分社社長謝樂豪認為香港仍然享有自治,北京沒有反悔承諾。一九九六年來港的謝樂豪說,《金融時報》從來沒有想過香港會死:「直至現在,我們也不同意上海會趕過香港。」
路透社香港分社總編輯何艾歷則說,對於外國傳媒而言,回歸前後的香港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故事,以前是一個英國殖民地,現在則是中國香港,但看來大部份香港人都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投入這個新的故事。九七前,外國傳媒的報道較集中於香港能否成功過渡,都是政治新聞,時至今日,報道都着眼於小市民的生活,都是經濟新聞。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