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br>十大施政承諾不能兌現

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
十大施政承諾不能兌現

穩定樓市落毒藥
特首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建屋八萬五個單位的目標;又撥款一百八十億元,成立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目標在十年內,將自置居所比例由五成增加至七成。
樓價在九七年達到最高峯,但金融風暴後大瀉,跌幅達四成多,二十多萬住戶淪為負資產。政府在九八年中公布九項救市措施,包括暫停賣地九個月。二○○○年董建華更宣布「八萬五」建屋目標早於九八年取消。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近期則公布逐步減少居屋供應量,在○五至○六年後,出售居屋單位將少於二千個。外間多批評政府房屋政策混亂,偏幫地產商。

經濟復甦憑想像
香港經濟自金融風暴後,已經一沉不起,近年更經歷負增長及零增長,消費物價指數和出口下跌,股市交投量萎縮。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更是雪上加霜。特首董建華和前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過往多次樂觀估計,指經濟衰退只屬短期,投資會回升,消費開支進一步恢復,亞洲會是最快反彈的地區之一。
可惜,剛公布的亞洲地區第一季經濟數據中,南韓、台灣、馬來西亞等復甦勢頭,止跌回升,但香港仍然維持負增長。不少香港人都慨歎,與其望經濟好轉,不如自求多福。

開創職位報大數
過去五年,香港面對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非解決失業莫屬。特首也甚為關注就業問題,他提出各類計劃創造就業,在去年十月施政報告中,董建華宣布造就三萬個就業機會的鴻圖大計,可惜隨即被議員炮轟「督數」,指有關職位不是一年內可以創造。他又向各部門提及,五百也好,一千也好,盡量再找多些職位出來。
自從回歸後,香港的失業率不斷攀升,近期已達到百分之七點四,特首提出的就業機會,相比下顯得微不足道。董建華新一屆問責局長登場,增加就業機會就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

職權下放沒下文
政府在九九年取消兩個市政局,並聲稱要提高區議會的地位,下放權力,因為區議會能代表市民心聲,可以發揮地區組織的功能。
可惜,民政事務局雖然完成區議會職能檢討,政府也增撥少量資源,甚至已有部份高官落區聽民意。但不少區議員仍然炮轟政府,沒有兌現放權的承諾,官員也不尊重區議會,就算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推銷問責制,也只出現兩場。所謂的地區諮詢組織,作用像「口水會」。不少當年誤信政府,而支持殺局的議員,今日也後悔不已。

老人福利得把口
身為老人家的董特首,當然對長者顯得特別關注。他在第一、二份施政報告中,高舉「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旗號,並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似有一番作為。
在其後施政報告中,特首已提到要檢討綜援及老人津貼。雖然檢討完成,而政府也承諾今年公布,但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隻字不提,而候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在早前也表示,將生果金納入老人綜援的建議,未來需要詳細研究,政府不會定下時間表。

公僕改革急煞掣
向來最穩定的十八萬公務員隊伍,在回歸後也受到多次衝激,先由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林煥光拋出來勢洶洶的公務員改革大計,包括瘦身、資源增值、自願離職計劃、調低入職點、削減福利等,政府測繪處、水務署等部門進行公司化。
最後二萬多公務員上街,測繪處職員大力反抗,令改革不得不急煞車,連林煥光也被調職,又令政府節省大筆開支的承諾落空。此外,政府今年再提一個翻天覆地的架構改革,現時正全面進行檢討,相信會需時多年,其結果會否引起公務員極大反應,則有待分解。

兩文三語開倒車
董建華對教育充滿雄心壯志,每年在教育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並進行教育改革,訂明兩文三語的目標。改革項目多多,包括檢討教育架構、課程和考試制度,又要求教師參加語文基準試,但在具體落實時每每出現問題,引起社會很大迴響和震盪。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母語教學政策飄忽不定,政府先容許一百間中學可以繼續使用英語授課,及至變成中英並行,甚至增加英語教授的中學數目,令家長人心惶惶。

醫療融資不敢提
本港的醫療開支歷年有升無減,政府為盡快解決融資問題,回歸前已委聘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小組為香港的醫療體系把脈,惜政府最後把該份花費五百萬元研究的融資報告束之高閣。
至九九年,衞生福利局再動用數百萬元公帑,改聘美國柏克萊大學的醫療經濟學專家,評估重整收費架構對使用公營和私營醫護服務的影響。報告近月完成,但為免在經濟不景時提出增加醫療收費的建議,政府決定押後處理,待問責局長到位後,才宣布落實調高急症室收費。

國際都會死腹中
董建華多次提到政府長遠目標,是為香港定位,就連中央領導層,也提過香港要有更清晰的定位。他揚言,香港不但是中國主要城市,更可成為亞洲首要的國際都會,像紐約和倫敦一樣。
特區政府揚言要發展香港中藥港、鮮花港、高科技港、環保港,時裝中心、多媒體資訊及娛樂中心等等,開了不少期票。但時至今日,較為顯著的只有一個以地產發展為中心的數碼港,其他分分鐘胎死腹中。

美好家園勿奢望
在五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特別在九九年,以「培育優秀人才,建設美好家園」為題,強調環保的重要性,要解決污染問題,當中更承諾政府會「草擬一個綜合的大自然保育政策」,定在二○○七年前,把減少都市廢物和循環再用的比率增加一倍等,但計劃至今未見起色。
二○○○年聲稱會研究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現時也沒有下聞。環保團體長春社近日更為董建華的環保施政「埋單」,指他五十一個環保承諾中,有二十四個落空,七個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