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現代家庭大都實行一兩孩策略,致使父母願意投放更多資源,為子女日後的出路未雨綢繆,更有愈來愈早儲蓄的趨勢。政府去年統計數字顯示,本港19歲以下達152萬餘人,即使當中只有一成人的父母,每月為子女儲蓄1000元,作為日後的教育開支,一年便涉及18億餘元,可見這市場潛力之大。
說到底父母最關心的,是子女日後的教育資金,以現時本地大學,約4萬元一年的大學學費,以每年通脹5%計算,18年後便要9.168萬元,完成一個學士學位,單是學費便需30萬元;若果送子女遠赴外國升學,費用更逾百萬元,可不是尋常人家可以輕易應付。是故,以子女教育金為名目的保險產品,成為近年的熱賣品。
針對這個潛力優厚的市場,市面已有形形色色的儲蓄保障計劃,後來者要在市場爭一席位,便得舊瓶新裝,附以各種優惠,吸納客戶。大新銀行的「親親孩子計劃」,便是當中的好例子。
其實,大新的「親親孩子計劃」與恒生早前推出的「智多kid」相若,計劃中的產品,沒有太大的新意,只是將相關的兒童產品,如兒童戶口、教育儲蓄保障等,歸納為一體,以兒童益智遊戲、購物優惠及折扣等,作為招徠,主菜仍離不開子女教育金。
「親親孩子計劃」中,除了有傳統的儲蓄保障計劃以外,亦有教育基金(實為月供基金),供不同類型的客戶選擇。前者具較大的保障,一旦供款人供款期間死亡或嚴重傷殘,保單便會自動代為供款,直至兒童25歲為止;後者雖沒有保障成份,但勝在彈性較大,資金運轉較靈活。
除了主菜外,也附有兒童戶口、信用卡戶口及各項兒童購物優惠等甜品陪襯,藉此吸引目標客戶投保/投資,以及申請其他相關的銀行產品,從而引發連鎖消費。
事實上,要為孩子的未來學費周章,不論用甚麼方法,都是愈早進行愈好;除了儲蓄保障形式以外,近年不少較進取的家長,亦選擇以基金投資形式。保險業內人士建議,以基金投資形式儲蓄子女教育金,宜作中長線投資,時間最好達2至3個投資年期(14-21年),而且要有自律性,否則難有預期的效果。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