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在紅色暴雨警報中迎來主權的回歸和回歸的期待;二○○二年七月一日,在酷熱的高溫下,香港走進了另一個更不確定的五年。
江澤民、錢其琛等中央要員專程南下,為董建華連任特首「護航」。雖然北京和香港左派陣營至今仍不遺餘力吟誦「明天更好」論調,但諸多現象顯示,香港未來的五年,長治難久安,仍將是一段暗潮洶湧,波濤起伏的不確定航程。
所謂「長治」,指的是董建華的任期將繼續延長五年。就任五年定江山固然可喜,但如果沒有北京對港政策採行「穩定壓倒一切」的主軸,以董建華過去五年的施政表現,在任何一個民主政體中,這種連任是無法想像的。全力呵護董建華,繼續為董建華作出支持「背書」,是中南海無奈的選擇,但充其量只是穩定了董建華「孤家一人」地位,擴大了董建華治港理事會班底,仍無法改變其缺乏主流民意支持,缺乏社會共識基礎的事實。
未來五年,香港經濟仍無法順利走出谷底,結構性的轉型瓶頸依然存在,失業率持續攀升的情況不易改觀,通貨緊縮與政府財政赤字難見改善,創新科技產業還是停留在紙上作業的遠景展望之上,「負資產」現象更是揮之不去的噩夢。香港經濟日益需要大陸的輸血,增加香港經濟「中國化」的比重,而使香港經濟優勢漸失。香港經濟邊緣化、空洞化、內地化的狀況,亦將在未來五年呈現清晰輪廓,經濟民生問題將繼續成為第二屆特區政府最大的施政困擾。
部長問責制付諸實施後,國際及本地財團的商業利益對政府運作的影響和滲透將更加直接,問責制阻塞了公務員晉升,立法減薪措施也將現有公務員體系的大多數與董建華治港班底做了對立的樹敵區隔,公務員原有的「超穩定」體系逐步解體,人心的渙散和離心離德無法避免,行政效率出現更多的敷衍和惰性,香港政局增加了不穩定的新因素,並將極大阻礙董建華政府的施政效率,而特首的權力過於集中,決策缺乏制衡,也將給未來五年的施政帶來更多的隱憂。
銳意改革是董建華在新的五年施政的核心,急於求成的改革將給香港帶來更多的政治爭議和社會波動。民主黨難於充當反對黨角色,自由黨、民建聯及工聯會進入體制,香港不成熟的政黨政治將出現新的生態轉變,新的政治力量或將興起,並以更激進的訴求爭取民意的認同,《二十三條》立法也將構成未來五年香港社會另一個政治引爆點。市民對特首及政府施政的心理預期每下愈況,民望不斷下降,民怨不斷上升,仍將是未來五年香港社會的主旋律。董建華至今仍對如何帶領市民走出經濟困境支吾其詞,左右言他,缺乏社會主流民意的強力支持,或將使董建華的施政舉步維艱。而一個缺乏普遍共識及缺乏對政府管治能力基本信任的社會,潛伏的危機因素難於預測。
過去的五年,經濟轉型之痛是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未來五年,則是政治波動與經濟衰退矛盾並存,交叉衝擊和影響特區政府的管治效率,期待未來五年香港「相安無事」看來只是幻覺和奢望。
新的五年,香港的長治難久安,是港人的宿命,也是北京不能視而不見的客觀現實。
時事評論員 吳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