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蛋」、「完蛋」、「滾蛋」、「混蛋」……這些罵人的話多痛快。但老北京原來有忌諱,盡量不提這個「蛋」字,以免誤會。
大家或許吃過一道菜,「木須肉」,但裏頭沒有桂花(桂花即「木樨」),而是木耳、雞蛋、炒肉絲。最初百思不解,真怪。其實是為了避卻提到「雞蛋」。
極為普遍的「雞蛋」,一天得躲三十遍,索性喚「雞子兒」:白煮雞子兒、老腌雞子兒、茶雞子兒、醬雞子兒,白水或清湯上磕開一隻雞蛋,叫「窩果兒」。敲碎一個洞任由蛋黃蛋青流入湯水中,名曰「甩果兒」。「子」和「果」,都是吉利的字。
還有一個,也是好字,就是「黃」。
印象特別深,是有回在京郊小館子吃飯,見「攤黃菜」,我一向愛點一盤時蔬,菜有白菜、青菜,那麼黃菜也是菜吧?誰知原來是一碟清炒雞蛋。後來也見菜牌上有「 罵人若代換,如「王八子兒」、「完果兒」、「滾木須」、「混黃菜」……皆無一個「蛋」字的鏗鏘和狠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