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一朝權在手 便把令來行 - 盧峯

蘋論:一朝權在手 便把令來行 - 盧峯

過往的政府由於以公務員體系為主體,他們比較能從平衡社會不同利益、不同意見出發,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明顯的利益牽涉在內。

台灣著名學者及評論家南方朔先生最近就「權」這個字在中國歷代的意義作了一番考證。依據他的考證,「權」的最早本義指的是一種植物,後來不知怎樣成為古代度量衡制度的產物,當時的「權」即相當於今日的砝碼、秤錘。因此,當「權」字最初被引用到政治上,到政治用語上時,它代表的是一種斟酌、平衡、仲裁的意思。

有權便亂搞一通
直到明代,當中國政治走向君主專權,走向專制主義時,「權」這個字便失去了原來平衡、仲裁的意思,反而成為絕對權力、任意權力代名詞;此所以明代雜劇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個句子:「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說的是僥倖被看中、被專制君主看上的人在弄到權力後,便可以胡作非為的亂搞一通。
花了這許多篇幅引述南方朔先生的一番考證是因為香港從今天開始將走上政治專權、特首高度集權的道路。在高官問責制自今天開始正式運作後,由特首及他所委任的政治新貴組成的管治同盟已成為權力不受制衡、不受約束的「怪獸」,不管是立法會、公眾以至原來公務員體系所沿用的規章制度都無法有效制約「管治同盟」的權力,甚至連要求討價還價的力量也沒有。試想想當新管治同盟已取得立法會的穩定多數時,其他黨派、其他議員、公眾還憑甚麼促使特區政府、促使新管治同盟讓步呢?
更可怕的是,過往的政府由於以公務員體系為主體,他們比較能從平衡社會不同利益、不同意見出發,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明顯的利益牽涉在內,可新的管治同盟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政治新貴難中立
這些政治新貴本身都有特殊的政治、政黨利益,他們在草擬、決定政策肯定會受這些特殊政治利益、黨派利益所左右,忘記了政府的任務是平衡不同的利益、仲裁不同的意見。
這樣下來,香港未來五年不是更像明朝那種專制主義、專權主義的模樣嗎?而特首及他委任的新貴更會像明朝雜劇中的主角那樣不斷唱着:「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圖)特首及其政治新貴已變成權力不受約束的「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