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的運作模式,以及這幾年的驕人表現,構成一幅令人嚮往的圖畫,愈來愈多人對這種投資工具躍躍欲試。然而,對沖基金也有「死穴」,絕非如投資者所想的「高回報而低風險」。
要在市場尋找「效率不足」的投資機會並不困難,但這些機會必須有對沖渠道及槓桿效應,問題便發生在這兩個元素之上。投資者找到了入市的空隙,但卻不一定有適當的對沖工具,又或有適當之工具,但只容許少量對沖,而未有足夠成交量以配合槓桿效應的需要。在這情況下,投資者有兩個選擇,一是以較小的槓桿比率進行對沖,但回報之吸引力將大減;二是找尋對沖代替品。當然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有足夠智慧或條件想出代替品來,但投資銀行可以代勞,因此,投資銀行與對沖基金總是關係密切,而常用的對沖代替品便是「度身訂做票據」(StructruedNotes)。有了這些產品,便可解決上述的對沖問題。
「度身訂做」聽來頗佳,但卻是對沖基金的「死穴」,因為「度身訂做」往往亦是「流通量低」的代名詞,一旦市場出現突變,低流通量便會拖垮對沖基金,因為一方面要履行責任,但對沖的部份則不能套現,「對沖」變得徒具虛名。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