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壹週刊》內,肥佬黎認為「高科技進入黑暗寒冬」,原因是「可能不是科技進步得不夠快,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是進步得太快,超越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高科技有沒有進入寒冬?對資訊科技(IT)而言,確是進入了寒冬。以電腦科技為例,九十年代由微軟夥拍英特爾,創出了電腦科技的黃金時代,英特爾(Intel)和微軟產品同時以摩爾定律(Moore'sLaw)的幾何速度膨脹,刺激需求。但當電腦被定義為消費產品,脫離高科技的高貴形象,消費者開始反思科技是否超過了需要,價格開始下調,電腦的黃金時代便就此結束。不過,取而代之是更有夢幻性的互聯網科技,令資訊科技有半絲重生曙光,可惜後來財技取代了科技,令夢幻來得快去得快,泡沫爆破,人人如夢初醒,金錢煙消雲散。
資訊科技是否就此進入漫長黑暗的寒冬?肥佬黎說科技「不會改變生活規律」。這點麥飛並不認同,互聯網的出現已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規律,尤其是新生代,他們已變成「無網不行」,每天可以在網上花掉三分一時間,他們對互聯網的信任和依賴都十分高,完全不抗拒在跨國性網上交易,建立人際關係,甚至使用收費服務,漸漸養成了一種「網絡生活」。互聯網科技的死因是發展深度不夠,用戶對網絡媒介的陌生及網絡安全不信任,最重要是對收費的抗拒。互聯網發展需要的,是一群能夠接受「網絡生活」的成熟社群,這種社群正在慢慢形成。
資訊科技正在「冬眠」,互聯網的新種子已醞釀再次發芽,相信需時不會太長,但屆時的互聯網商業,不會再流於「低質電子資訊出版」的網站,而是堅實可行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