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風暴重挫香港經濟,澳門以及內地的夜總會搶薄了客源,均被視為本港消費場所相繼倒閉的主要原因。另外,亦有業內人士歸咎引入「北姑」搞垮舞業,皆因北姑「貨源充足」,加上喜歡與客人私下交易,遂令作為中間媒介的夜總會,因失客而更加雪上加霜,最終落得慘淡收場。
北姑誤事竟然亦是夜總會不景氣、甚至倒閉的其中一個原因。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夜總會老總表示,他接觸到不少內地來港的歡場女子,部份被認為不顧道義,例如夜總會大班介紹一個舞客給她,雙方交換了電話後,她多數會私下建議舞客可以直接找她,大家相約吃飯、逛街和「交易」。當那客人膩了後,她更介紹其他姊妹頂上。如此這般,這名舞客在可以慳回坐枱錢等支出,夜總會方面很可能少了這個客。
這名老總並表示,以新杜老誌為例,一九九○年之前全是「陀地」(本地少女)天下,一九九一年才引入北姑、鬼妹等,但北姑如雨後春筍,瞬即幾乎侵佔了整個夜總會女公關(舞女)這個行業。事實上亦是市場主導,舞客喜歡北姑才導致她們有機可乘。
新杜老誌是香港夜總會的「龍頭」之一,近年澳門、廣州亦先後有同名夜總會出現,其中澳門杜老誌夜總會主事人阿Sam解釋,改名做杜老誌純粹貪圖名牌效應,澳門這間與香港的沒有關係。
而在廣州東山區開業的新杜老誌夜總會,據當地譚總經理透露,早於一九九三年已由港商到來開設杜老誌夜總會,一九九七年一度停業,於一九九九年由另一港商接手,招牌加了個「新」字,即新杜老誌夜總會,又據他們所知,廣州的新杜老誌與香港的一間亦無任何關聯。
有行內人士分析,舞業名牌北移或變相北移,類似現象已非始於今日,過去十年已經出現,有些是經營者北上謀後路。
當中亦有外人看中杜老誌這名牌而自行開設,不過近年經濟不景氣,不僅香港本身,連內地亦難幸免,許多與香港同名的名牌商號都面臨重組、縮減開支,生意難做不少亦正在「吊鹽水」,希望早日挨過寒冬盼春天到來。
業內人士對香港的夜場所生意不存奢望,連北上內地亦抱審慎態度,惟獨覬覦澳門未來將會是最值得投資,理由除了澳門一向已給人的印象是享受、消費,而賭牌一開三,未來大投資計劃吸引更多遊客到來消費,也為投資人士帶來偌大的商機和無限的憧憬。
「電燈着、鬼掹腳」,這是小說裏對上年紀有跳舞癮主角的生動描述,又香港老居民習慣形容上舞廳(夜總會)跳舞的人是「火山孝子」,據解釋主要因為他們一出了薪水,便拿去「孝敬」舞女,連「拜山」也沒有那麼誠心!
另外舞廳最常聽到「金魚」、「木魚」等名詞,原來戲謔者稱捧場初期不答允與舞客出街發生性關係的舞女為「金魚」,意指只能遠觀;至於「木魚」意即可與客人上床;近年衍生所謂「烏頭」,即鹹淡水交界,是否與客人上牀,純由她本小姐喜惡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