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行十元新鈔方便市民,的確是德政;但整件事背後卻疑團處處。
本港的鈔票,一直由三家發鈔銀行──滙豐、渣打、中銀發行,政府負責發行輔幣。現在十元硬幣變成十元鈔票,雖然都是「十元」,關鍵之處是政府不知不覺間成為第四家發鈔機構。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解釋是「發鈔銀行表示沒有興趣發行十元紙幣」,但昨晚商台新聞部報道政府只是通知滙豐、渣打會發鈔,但從沒有邀請銀行先發。司長有沒有說謊呢?
貨幣發行事關重大,涉及主權。中英政權交接時,金管局技巧地為特區取得發行貨幣權,中央一直沒有異議;回歸後,原有發鈔制度也沒有轉變。現在多了一個發鈔機構,究竟真正目的是否只是方便市民,令人關心;更令人關心的是,政府一旦自行發鈔,將來會否大量「印銀紙」?
在貨幣局制度下,港元需要百分百外滙支持,政府發行的輔幣理論上也有外滙在背後支持,問題是發鈔銀行有政府監管,肯定不能「亂來」;但政府自己監管自己,公眾是否有信心?透明度如何保障?今天發一億張十元紙幣、明天會否印十億張?這些問題,為了金融中心的信譽,政府都應該給公眾一個答案。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