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香港金融狀況穩健 - 任志剛

任總的話:香港金融狀況穩健 - 任志剛

政府統計處日前首次公布香港國際投資頭寸、外債及投資組合等有趣的統計數字。若要全面評估經濟體系的金融狀況是否穩健,不但要看其公共財政、貨幣與銀行體系等傳統的統計數字,更要參考上述資料。香港作為開放型的經濟體系及國際金融中心,一向不設外滙管制,國際資金流量相對本身經濟規模亦相當龐大,有關國際投資頭寸等數字便更為重要。
過去10年間,多次主要發生在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反映不論國際金融機構或有關當局均未能及早識別及妥善管理金融風險(特別是有關系統性風險),導致問題演變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很大程度上,這可歸咎於當局缺乏有關經濟體系國際投資頭寸的詳細資料,例如非銀行類私營部門所承受的外債額。
事實上,國際金融市場往往是因某事件爆發,才赫然發現有關經濟體系的負債(尤其外債)實況,但涉及者可能已陷入無力還債的地步了。

詳盡數據助穩定金融
經濟體系若能及時公布全面及可靠的國際金融狀況資料,可讓國際投資者及債權人能根據充足的資料來作決定,從而減少國際資金流向的波動及增進金融穩定,對高度倚賴或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經濟體系來說,作用更為明顯。
政府統計處剛公布的數字顯示,香港擁有的對外資產額遠遠超過對外負債額,去年底的對外資產淨額為2720億美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68%(2000年底是137%),遠遠超出其他有公布同類數字的經濟體系的比率。目前公布這類數字的經濟體系不多,但在這些經濟體系當中(包括七大工業國、澳洲及泰國),只有日本的36%比率是顯著較高的。為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公布這類數字的做法會逐漸普遍,我們日後將可更加易於比較。由於新加坡並無官方外債,卻擁有龐大的外滙儲備,估計它的金融狀況亦是相當穩健的。

再看香港最新公布的數字,截至2002年3月底止,非銀行類私營部門的外債額估計只有310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只佔33%),而在2001年底的對外資產則達2020億美元。此外,由於香港政府並無外債,相信香港像近年某些新興市場般發生債務危機的機會極微。另一方面,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信貸突然大幅收緊,但香港非銀行私營部門仍能應付裕如,原因之一是其所持的大量對外資產發揮了緩衝作用:國際收支平衡統計資料顯示,本地企業在1998年曾出售190億美元離岸資產,以應付資金需要。
另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海外投資者來港的直接投資(在2001年底為4290億美元)多於香港在海外的直接投資(3600億美元)。就投資組合而言,即使不計入約1000億美元的外滙基金的海外投資組合,香港的海外投資額(在2001年底為2100億美元)是海外投資者在香港投資額的接近兩倍。
總括而言,儘管當前經濟環境困頓,公共財政又出現赤字,但香港的金融狀況仍相當穩健。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