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府宣布由九廣鐵路奪得沙田至中環過海鐵路的經營權,同時政府表示正在研究九鐵與地鐵(066)合併的可能,因而令地鐵股價應聲下跌。今次政府公布投標結果,其實帶出一連串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首先,市場可能擔心九鐵投得沙田至中環鐵路經營權後,會直接影響地鐵日後乘客流量,最終影響地鐵盈利表現。在此,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分析:
第一,新鐵路預計在2008年通車,基本上不會影響現時及未來幾年地鐵乘客流量,理論上對現時股價影響有限。第二,日後新鐵路通車,無疑會影響地鐵乘客流量,但屆時有機會兩鐵已合併,若從整體利益上着眼(即整個鐵路網收益),相信能夠消化是次對地鐵不利消息。因此,我覺得地鐵昨日股價的反應,反而是市場憂慮地鐵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及定位。
一直以來,地鐵最大的收益是來自物業經營,舉例說,目前地鐵的收益(不計來自鐵路經營)均以97年的賣地收益攤分入帳,由於地鐵的主要物業發展已完成,假設到了2005年地鐵沒有新的地產收益,它變相便要倚靠票務收入。由於現時香港經濟仍然低迷,地鐵要大幅加價增加收入似乎沒可能,因為政府必要時會伸出「無形之手」加以干預,這問題正好體驗於早前政府公開呼籲兩鐵不要加價的事件上。
另外,在未來新房屋架構出台後,政府將會逐步收緊多年來以土地收益補貼鐵路營運的方針,換句話說,地鐵的主要收入來源受到一定的打擊。
心水清的投資者不難發現,不少機構性投資者着眼今次地鐵失去沙田至中環線發展權,並非太在意於乘客收益,反而是龐大的地鐵上蓋物業收益。
短期而言,地鐵仍會受現時不明朗因素困擾,最大問題是不少業界人士仍需要估計地鐵損失這個項目的真正影響,現階段投資者不宜沾手。不過長遠而言,我始終覺得兩鐵合併對公眾及地鐵股東都是有利,因為合併後可減省營運成本及更有效動用資源,而且現時九鐵投得新項目,始終對地鐵構成競爭,若二合為一,相信可減少過度競爭對兩者帶來削弱盈利的影響。
另外,昨日大市曾跌穿10400支持位,主因是有大量沽空盤湧現,一直被視為資金避難所的公用股亦有明顯的沽壓,整體氣氛仍然薄弱,加上歐美電訊股表現不穩,令港股在期指結算日面對更大的壓力。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