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若要均衡飲食,早、午、晚三餐可謂缺一不可。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受訪的中、小學生中有一成七人沒有進食早餐習慣;尤其是有抑鬱傾向的學生,較多人沒有吃早餐。有醫生和營養專家提醒學生及家長,每日進食適當早餐,能令身心更加健康,增強學習能力。
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於去年年底,在全港三十多間中、小學進行一項學童進食早餐的問卷調查,成功訪問約七千二百名十歲至十九歲的學生;其中中學生佔五千二百多人。
調查發現,受訪學生中有一成七人沒有吃早餐習慣,尤其是十五至十九歲較高年班的學生,近兩成二人表示不吃早餐,而主要原因是趕時間上學和沒有胃口。
受訪的全部學生中,約三分之一人有抑鬱症狀,包括不開心、不健談、失眠、不能集中精神及思考力較慢等,他們中逾兩成三人表示不吃早餐;相對於其餘沒有抑鬱症狀的受訪學生,只有近百分之十三稱不吃早餐。
調查又指出,吃早餐的學生,對生活滿足感較大,分別有近七成五及近七成人認為自己成績優良及健康良好。相反,不吃早餐的學生中,只有六成人認為其成績優良和健康良好。
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主任李大拔稱,不吃早餐的問題不容忽視,因為不吃早餐的習慣往往與其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或情緒問題有關。他更警告不吃早餐會導致飲食失調,更增加患上心臟病及肥胖症等慢性病機會,主要是不少人會因為肚餓而多吃零食。
該中心社區營養師曹翠影補充說,健康的早餐應該是低油、低糖、低鹽、高鈣和高纖,能夠提供個人每天所需攝取營養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包括五穀類麵包,無糖果汁及高鈣豆奶等。中大將於本周五發起一百四十五間學校的十萬名師生及家長,舉行一起吃早餐運動,並希望創造健力士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