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這一屆世界盃,堪稱是歷屆世界盃中最全球化的比賽,甚至好像達到全球化鼓吹的理想境界——「自由而公平的競爭」。有些評論把世界盃中十六強和四強中的冷門國家隊的出現,看成是打破歐洲和拉美國家壟斷的現象。
在面對全球化威脅的爭論時,那些支持加入世貿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和政府高層把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申奧和國家隊進入世界盃決賽周等同,預示中國不但獲得加入全球俱樂部的會籍,同時能夠脫穎而出。那些深受全球化衝擊的國家,像阿根廷、南韓、土耳其、巴西等國家的政客和民族主義者,同樣期望在全球化的威脅下,有如世界盃一樣戰勝歐美強國。
全球化正好像「足球是圓的」箴言,不到結局,誰也不曉得誰勝誰負。
今屆世界盃比過去更體現全球化一體化的商品體制對足球運動的觀賞及消費的全面控制,特別是歐洲品牌球隊對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的支配。自從鐵娘子時代開始,曼聯已經慢慢從推廣體育運動的社團,變成通過建立曼聯品牌來推銷紀念品、商標專利、球賽播放權。曼聯跨國品牌的成功吸引了歐洲其他球會的模仿,紛紛學習跨國品牌的經營策略,再通過與其他跨國體育用品品牌的聯營合作,創造球迷的消費慾望,引到購買其他聯營商品去。
對足球偶像的符號消費打破了今年世界盃球迷的性別界線。球迷觀賞的不但是球技,更是這些跨國品牌球隊精心建構的形象;大家不但重視碧咸的球技有沒有失準,同時也重視為碧咸設計的髮型「型不型」。
隨着衞星電視在全球拓展覆蓋範圍,歐洲的跨國品牌球隊,和美國的NBA一樣,與其他超級跨國體育用品企業聯手一致,進侵世界每一個角落,塑造發展中國家的平民百姓的體育及消費慾望,購買它們的商品和擁抱西方式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種體育文化消費的全球化未到結局,勝負難料。現實裏,世界盃四強中的南韓、土耳其和巴西正飽受全球化衝擊。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還沒有完全康復過來,企圖通過和日本合辦世界盃來刺激經濟。土耳其依然深受去年二月的經濟危機所困擾。今年二月剛從國基會借貸一百二十億美元來濟燃眉之急,成了國基會最大債仔,共欠下了三百一十億美元債項。
正當巴西慶賀進入四強時,不斷貶值的巴西雷亞爾到達了九四年以來的最低水位。巴西政府正準備向國基會借貸一百億美元來穩定幣值。現在巴西內外都擔心巴西的經濟危機惡化,假如十月的大選影響到國際金融機構和公眾對巴西政府的信心,巴西將面臨嚴重的金融危機,無法償還二千四百五十億美元的公共債項,瀕臨政府和國家的破產威脅。足球是圓的,進入四強也許可以讓深受全球化衝擊的人民逃避一下殘酷的現實。畢竟全球化不是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