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和德國的世界盃四強戰除了是一場生死之戰外,也是「徒弟」挑戰「師傅」的比賽,因為南韓和德國足球於過去接近半個世紀裏,實在存在深厚的歷史淵源,以下是二者足球關係的歷程分析:
南韓於五四年首次參加世界盃決賽周,開始接觸世界足球。南韓就如一個小孩子一樣,人家教他甚麼,他便學習甚麼;結果他們目睹德國(前西德)當年怎樣以弱勝強,在決賽打敗足球強國匈牙利,首奪世界盃冠軍。
這給予南韓啟發:西德的團體機動、小組進攻和體能打法的確實際。在其後的五六及六○年亞洲盃中,南韓從五四年世界盃中得益,令他們兩度稱霸亞洲。
六十年代是南韓足球的黑暗時期,主因是五十年代的足球人才老退,客觀的因素使南韓更「仰慕」西德足球。
當時的西德足球是歐洲「鐵幕」國家效法對象,而依附蘇聯的南韓敵國北韓亦從中「偷師」不少;結果北韓在六六年世界盃,以驚人的體能和機動足球作賽,舉世震驚地打入八強。這給予南韓足球重要出路:學習西德。
南韓在七十年代的亞洲足球是前列分子,但對該國足球發展而言,一代名將車範根前赴西德效力利華古遜和法蘭克福可能更具深遠性;這差不多是奠定了南韓和西德兩國足球的密切性,並在八十和九十年代進入收成期,能打入八六至九八年連續四屆世界盃決賽周是最佳明證。
德國足球戰略性日見落後,令南韓所用的機動足球原地踏步,不進則退,這從九八年世界盃依然未勝一仗,以及繼續未能在分組賽出線而可見一斑,改革在所難免。
結果,首位外籍教練軒迪克出現,深受荷蘭傳統的「全能足球」影響的軒迪克,果然使南韓在保留德國足球優點之餘,亦加強球員創造性進攻意識;全場奔跑的球員可「衞」可「鋒」,側擊力亦加強,而且聰明地以適當的犯規去打斷對手快攻……這些正是「全能足球」精粹所在。於是德國足球再非是南韓的唯一「師傅」,而只是半個「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