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銀行客戶投訴近期激增,已引起了外界關注,以及討論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當中包括建議授權金管局執行有關職責。不過,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昨在銀行公會半年度晚宴上,首次就此表明立場。他認為「目前並非授予金管局上述權責的適當時機」,反而透過市場自我監管、強化業界運作機制,是合理及社會共識支持的方向。不過,在本月中的立法會議上,議員質疑業界自我監管的成效。
在今年首5個月,金管局接獲的銀行客戶投訴總數,較去年同期激增近1倍,單是首季的投訴已達479宗(去年同期為176宗),該局接獲的投訴中逾半與追收欠款有關。
金管局於本月初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建議兩個解決客戶投訴的方案。
該兩個方案包括由銀行公會擔當申訴專員的角色,或授權金管局執行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職能,但該局對採取哪種方案未有明確表態。
任志剛昨日在演講時清楚指出,以目前情況來說,第二個方案不應是首選,相信社會上的看法也會一樣,目前並非授予金管局有關權責的時機,因此舉既需增撥相當多的資源,並須向業界收回某種形式的費用,也可能引起監管機構內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
儘管本月中出席財經事務委員會的立法會議員,普遍質疑由銀行自我監管對解決客戶投訴的成效,但任志剛在演詞中指出,在本港的市場經濟模式下,採取市場自我監管的辦法,再由監管當局提供支持及指導,是合理和適當的。
他認為銀行可循3個途徑,加強自我監管的水平,一是認可機構主動查核收數公司是否確切落實《銀行營運守則》的條文;二是認可機構設立有效率的處理投訴政策與程序,若投訴屬實須向當事人作出賠償;三是讓客戶清楚明白信貸服務的實際費用及利息。
對於由銀行公會參與解決客戶投訴的建議,他認為較具爭議性,儘管《香港銀行公會條例》賦予該會某些規管操守的權力,但該建議是否可行的關鍵,是銀行透過該會自我監管,能否取得公信力。
對於市場指摘金管局「找機會擴大職權範圍,希望隻手遮天」,任志剛在演詞中特別作出回應。他重申該局無意擴大權力,以滿足投訴人這些期望。他說,自該局在2月發出指引後,銀行處理投訴程序已在改善中,相信只要銀行能在監管運作上配合,由市場自我監管的模式仍會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