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地中海國家,腦海裏已認定了一幅完整的構圖:藍藍的天、碧綠的海與七彩的小屋。馬爾他(Malta)位於地中海,所以亦順理成章地歸入為那一幅構圖。然而,當我親身來到馬爾他的時候,方才發現,曾被阿拉伯統治了300多年的馬爾他,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國內一幢幢金黃色的建築物,完全是一派中東風情,看來我還是將那幅構圖重新修改……
記者、攝影:陳珮娟
鳴謝:菁英郵輪香港代理安達旅運、德國漢莎航空
很多人也像我一樣,對馬爾他的認識就像白紙一樣,空白一片!於是立即搜尋資料,知道馬爾他其實位於意大利西西里島以南約90公里,正正是地中海的中央。整個馬爾他由六個島組成,分別是Malta、Gozo、Comino、Cominotto、Filfia及St.Paul。前三者都有人居住,而後三者則是無人島。由於馬爾他人只集中居住在數個小島,所以形成馬爾他為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而在三個有人居住的島當中,又以面積最大的馬爾他島(MaltaIsland)最值得前往!
我在馬爾他島的Valletta港口下船,這裏可說是馬爾他最熱鬧的商業地區,特別是在巴士總站旁的RepublicStreet,商店由外國品牌貨品到平價日用品、工藝品也一應俱全。不過Valletta原來不是馬爾他的市中心,在中世紀時代的市中心,是位於Valletta西面的Mdina,現在的它,則是遊客必到的古城一隅。
說回今天的Mdina,四周都被厚厚的城牆圍着,狹窄而蜿蜒的街道,四通八達。金黃色的石牆外,有半球狀的小陽台凸了出來,全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在眾多建築物之中,最鶴立雞群的一幢,是廣場上的CatherdralChurch,同樣是巴洛克式的建築,兩旁的尖塔,頂端各有大鐘一座,仍會定時鳴鐘。教堂分不同部份並在不同年代建成。最初的一部份於1419年完工。至於今天我們所見、極度宏偉的模樣,原來是1702年時重新建好的,因為之前的那一幢,於1693年的地震中受到破壞及摧毀。現今的教堂內還有一個博物館,展出一些不少藝術品。
在馬爾他島上,每走多一步,我就愈覺得這裏像中東國家,除了那滿街都是的泥黃色房屋外,還有那些不時出現的圓錐體屋頂的天主教堂,這種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的教堂,驟眼看來,跟半球狀屋頂的回教寺有點相像!
在這一眾的教堂中,又務必要一到位於島中心的Mosta教堂。這裏的圓拱形天花,直徑是全歐洲中的第四大,我在教堂內坐了下來,舉頭仰望,這個偌大的圓拱形天花,像有一股強大的牽引力,將我深深地吸引過去,此刻,一股從未有過的平和感就像暖流般湧上心頭。
除了巨大圓拱形頂端,Mosta還發生過一個奇迹,令參拜者及遊客絡繹不絕。這個奇迹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枚由德軍發射的炮彈落在Mosta教堂內,但奇迹地,這顆炮彈並沒有爆破,而教堂亦得以逃過被炸毀的一劫。今天,這顆炮彈的複製品放置在教堂內的小偏廳,旁邊還有黑白照片的說明,每天也擠滿來目睹炮彈風采的遊客。
我帶着平靜的心,離開Mosta,此時才猛然想起各方好友千叮萬囑的馬爾他手信還未有着落,惟有向帶我四處遊覽的導遊打聽一下,誰知他二話不說便把我帶到一個玻璃工場,因為馬爾他其中一樣著名的出產便是玻璃製品。這裏明顯地是專做遊客生意的地方,前面一部份的店舖展出各玻璃製品,後一部份便是玻璃工場。我走入像溶爐般的工場,發現工人只需一燒、一吹便能將玻璃的製品輕易地展現出來。雖然製作過程也頗為有趣,但我還是受不了那高溫的煎熬,走回展覽廳選購手信。坦白說,玻璃製品的售價只能稱得上合理,但勝在款式多,玻璃動物、手鏈、香水瓶、燈等等,在馬爾他市面也甚少見到,最後,我也精心細選了數個合心意的手信帶回家。
玻璃工場
電郵:
電話:(356)21415786
傳真:(356)21415787
出門提一提
簽證:持BNO者免簽證,持特區護照或CI則須辦理。查詢:27391515(馬爾他領事館)
套餐:菁英郵輪星座號9月12日出發的13日10晚地中海行程,停泊站亦包括馬爾他。費用:$16,800(內艙房)、$20,000(海景露台房),連來回巴塞隆拿機票。查詢:23161308(菁英郵輪)
交通:到各景點,可以乘巴士(但由於太麻煩及擠迫),可選擇乘坐的士。當地司機會提出接載乘客到各景點,並列出價錢(一般到最基本的景點收費66歐元),若四人同行,便相當化算。
貨幣:馬爾他雖有自己的貨幣(1港元約兌18Lm),但歐元亦通用(1歐元約兌7.5港元),為方便起見,還是兌換歐元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