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響警號<br>企業管治:CEO撤換成風

業績響警號
企業管治:CEO撤換成風

翻開近日報章的國際金融版,幾乎每日都有公司行政總裁(CEO)被炒的報道。踏入今年以來,美國平均每日有兩名CEO被撤換。

根據人事顧問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數字,單在今年5月份已有80名CEO離職。公司股價下滑不止、營業表現欠佳、會計帳目弄虛作假、銷毀文件、公然違法、內部人事鬥爭、精力不足,以及年事高等,都是不斷有公司行政總裁被淘汰的原因。

傳統企業亦殃及
自從科網泡沫爆破後,近年愈來愈多行政總裁丟掉飯碗。目前炒CEO的風氣已從新經濟公司擴散至傳統大企業,而被裁者的平均年資更由去年的5.7年急升至10.3年。
今年以來,相繼掛冠的大公司行政總裁包括AdelphiaCommunications的里加斯(JohnRigas)、WorldCom的埃伯斯(BernardEbbers)、PeregrineSystems的加德納(SteveGardner)、Kmart的康納韋(CharlesConaway)、福特汽車的納薩爾(JacquesNasser)、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貝拉爾迪諾(JosephBerardino),以及因「安然醜聞」而雙雙下台的萊伊(KenLay)和斯基林(JeffreySkilling)。
最近被掃出門的CEO新個案當數TycoInternational的科茨諾夫斯基(DennisKozlowski)。自1992年開始便己出掌Tyco的科茨諾夫茨基因涉嫌逃稅而被當局刑事調查,最終被迫辭職。他較早時已被落案控告11項嚴重罪行,每項刑期最高可達4年。
富國銀行的經濟分析員指出,短期而言,不斷有CEO辭職當然是壞消息,因為市場會變得更加不明朗。但長遠來說,這是一個吐故納新的健康調整,證明公司董事局終於了解到他們的職責是監管公司管理層,包括CEO。
身兼財經作家和史丹福大學離任教授身份的科林斯(JimCollins)認為,一家公司的興衰榮辱,不應全部算到CEO的頭上,所牽涉的因素還有很多。公司管治專家米諾(NellMinow)亦指出,分析員、獨立核數師、證券交易監察委員會(SEC)、媒體,以及董事局,過去均沒有扮演好監察者的角色。

用財技隱瞞劣績
科林斯說,不少業績欠佳的公司,股價之所以能繼續漲升,與獲配豐厚認股權的CEO刻意採取短線行為催谷股價不無關係。這些推高股價的招數包括四出併購以及利用財技刻意隱藏惡劣的業績。問題在於,這種做法能持久嗎?
結果是,當年科網泡沫爆破的戲碼再次上演,這些公司的CEO們一個一個倉皇辭廟。
Medtronic前任CEO,現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的比爾.喬治(BillGeorge)指出,從Tyco、WorldCom、Kmart和安然等例子可見,這些公司的CEO不甘股價因業績低劣而下跌,遂利用財技製造種種短線收益。喬治認為,企業現在需要重新導入正軌,加強有效的公司管治,而上位者不應再貪婪無度。

認股權吃香不再
根據通訊顧問公司Burson-Marsteller的研究,目前的CEO可以用「走馬燈」來形容。他們的平均在任時間僅19個月,無法成功推高股價者就得黯然離去。而新上任的CEO深知自己將「蓆不暇暖」,已紛紛選擇豐厚的報酬和福利,捨棄曾經令他們極速富貴的認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