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消委會調查發現,大部份標榜為「礦泉水」的飲品,所含礦物質偏低,打破以為飲礦泉水就有礦物質的想法。炎炎夏日,一出街就流汗,體內礦物質容易流失,要注意適量補充。其實日常生活,只要多食蔬果、豆及肉類,都比飲礦泉水更有效,但多種礦物質,應避免攝取不足或過量,不如由營養師指導,方為上策。
記者:梁佩芬 攝影:黃子偉
ImageBoy:Mark
資料及食物提供:Oliver'sTheDelicatessen
與維他命一樣,身體無法合成礦物質,須由食物提供。每天吃蔬菜、生果、肉及豆類食物,已足夠一天所需,除非大病初愈或懷孕,才要攝取更多礦物質。有些運動員練習後大量流汗或因疾病導致缺乏某一種礦物質,可服用礦物質補充劑(藥丸)。如未經醫生建議,和維他命一樣,濫用反而對身體有害。我們日常需要攝取的礦物質分為主要及次要礦物質兩大類。
食物: 椰菜花、西蘭花、西芹、菜心、奇異果、橙、木瓜、柑橘、生菜、牛奶、芝士、乳酪及豆腐。
功能: 保持骨骼及牙齒健康,維持正常血壓及膽固醇,長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脾氣暴躁及容易痙攣。
食物: 動物肝臟、蛋黃、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及芥蘭、薯仔、西瓜、奇異果及紅肉。
功能: 製造血紅素,幫助細胞及組織吸收氧氣,多吃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可幫助吸取肉類鐵質;缺乏會導致貧血。
食物: 含鹽分的食物,如紅肉或食鹽及豆類食物。
功能: 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肌肉收縮及神經系統輸送;小心不要進食過多鹽分高的食物,會血壓高及缺水;大量出汗後,缺乏鈉會中暑。
食物: 桃、甜瓜、黃瓜、粟米、香蕉、番茄及果仁。
功能: 有助強化肌肉及神經系統,維持體內水分及電解平衡;不夠會令肌肉無力。
食物: 果仁、豆、葡萄乾、全麥穀類、波菜、茶。
功能: 與中樞神經有密切關係,不足使生殖器官發生障礙,性機能減退。
食物: 豆、紅肉、雞蛋、牛奶及雞肉。
功能: 減輕關節痛楚、加強牙肉及牙齒健康,及促進新陳代謝,是DNA的一部份。
食物: 海藻、海鮮、海帶及紫菜。
功能: 能組織及維持甲狀腺素正常發展,但如缺乏或過多會令甲狀腺腫脹。
食物: 紅肉、雞蛋及豆類食品
功能: 維持體內水分及電解平衡,通常與鈉及鉀一起吸收。
所需較少,如錫、鎳、矽、硒、鋅等。尤以硒(Selenium)近幾年最受矚目,有研究指出能抑制癌症,在體內可以活化淋巴系統,保護身體不因接觸化學物質而產生過敏,與維他命E同時抗氧化,延緩老化。每天所需約100-200mg,多存在於大蒜、洋葱、小麥胚芽、奶油、全穀類及海產中。
主修食物科學的新鮮食品發展經理康亦玲Doreen告訴我們,雖然礦物質在人體中含量非常少,但在維繫健康與活力實在舉足輕重,過多或缺乏都嚴重影響健康生活!一般而言,礦物質有助肌肉和神經運作、骨骼和牙齒形成、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及控制體內液體穩定作用。有時,礦物質會隨汗液流出體外,戶外活動時需多喝水,飲食要均衡,適量攝取礦物質。
對於消委會的報告,Doreen覺得飲用全天然及硝酸鹽較低的礦泉水,可短暫補充流失的礦物質。另外,一些含有鈉、鈾及氯的電解質飲料,可補充出汗後所流失的鹽分,及維持體內液體流動,減少中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