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筆者的立論,長時間都是倒董反共,人所共見!但對董伯的個別政見,不是全面否定,例如他的八萬五,他的母語教育政策,他要令到港年輕人百分之六十成為大學生的構想,筆者都曾為文大力支持,今天也沒有改變。他的問責制政改,推行過程與手法,幾近一無是處,但是其基本構想,以及其客觀效果,會為董第二任任期帶來新的面貌,對於差到不可能再差的港府管治,董政改總是可以帶來新的氣象,新的希望。所以,從原則上,體制上,現實上看,董建華的高官問責改變是改比不改好,最少不應是壞事。
試想一下,反正董伯不是民選出來,欠缺認受性,亦已被公認為欠缺領袖所有的管治能力,他肯將權力與決策的權力交出,與十多個人分享,這是說將香港的安危,安置於十一個不知是天才還是白癡的未來局長身上,是總勝於依賴他那個又老又蠢的腦袋的!
民主派想倒董,又無膽又無辦法,只能逢董必反以增加知名度,這是定位問題。但他們在反對甚麼?是體制改革本身還是董局長的人選?看來是後者,因為他們一定無份,他們有份立場就不一樣,現在只是酸葡萄作用而已。往後的日子,民主派的日子會更難過,從前反董容易,一條簡單的方程式就可以,以後要面對十多人,個別還會有些智慧,有些民望,要突顯自己反對派的地位,要更具智慧與識見,這是他們所欠缺的。
董建華更進一步召了兩個政黨的主席入閣,參與決策過程,這已是一個聯合政府的格局,但各局長的人選董伯若然更進一步先與兩個黨主席先行溝通,則往後的五年,這就是集體決策的政局,無論怎樣看,都是勝於現時由董伯帶領一群不是他選擇,而且心中不服他的公務員團隊為優了。
有意見認為董建華的問責制會令他獨裁,我看是無可能的,獨裁是個人性格,而且獨裁者必然有高於他人甚多的能力,獨裁亦要講本錢,董伯有嗎?答案顯而易見,他沒有。
未來的局長表面看是向董伯負責,表面看自然一定以董伯的意見理念為依歸,事實不然,局長的任命要中央同意,本來在星期五公布的局長名單,忽然要押後,這是說明了一點重要原則,就是中央不喜歡做橡皮圖章,要在人選的任命權上顯示一些權威,先研究一下,討論一下,如此而已。
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這不但是董建華的名單,亦是中央的名單,這批不但是董建華的局長,亦是中央的局長,能夠在未來五年好好表現自己,則不但是一代人物,有功於危機四伏的香港,亦有權問鼎於下一任的特首職位。沒有人會真心真意做董伯的Yes,minister。這樣的改變,對於壞到不能再壞的港府管治,又怎會是一件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