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入市策略切忌一成不變

投資學堂:入市策略切忌一成不變

各位讀者朋友,不覺間已過了3個星期,筆者濫竽充數替代譚紹興兄撰寫「投資學堂」尚算功德圓滿,艱苦的每日爬格子生涯亦暫告一段落,以後可輕鬆地專注於撰寫周日《蘋果日報》的「實戰理論」專欄。
投資市場是不斷變化的,遊戲規則亦不斷改變,投資者的適應能力及變通的靈活性每每是勝敗關鍵。筆者經常強調,傳統投資理論無可否認是有其可取之道,但必須要因應市場趨勢而作出改變,始終過去的就是歷史,與將來的結果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同一做法在以往是對的,現在可能是極不智,作為聰明的投資者必須因應不同的局勢而作判斷。

衡量市場環境變化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買樓致富的理論,在過去數十年皆是萬試萬靈,但到了今時今日已不合時宜。主要的變化在於基本因素已變,從前「供不應求」的樓市已經離去了。另一例子就是買滙豐(005),大家已有一個慣性,就是買滙豐無論甚麼價錢都不用驚,又或者每逢低位買進必不用怕。當然,這做法在過去是絕對正確,但是否就表示將來一定是正確呢?大家只知道滙豐是香港的大銀行,基本因素不用懷疑,但經濟環境與經營環境卻不是管理層所能改變的,當中所引起的衝擊已不可同日而語。
以上的例子其實是想指出,投資必定要深思熟慮,不能過份簡單化,每行一步都要衡量市場環境有沒有重大改變,方可作出決定。其實類似例子比比皆是,美元強勢不再,歐元及日圓興起等,筆者很早已提及,但到今天市場上仍只有少數人如夢初醒。

另一個例子是投資美國債券的穩健性,大家公認美債評級高,絕對安全,但當考慮到美元將會急跌,債券會否是安全的投資呢?又或者會否擔心美國政府舉債過度所帶來的危機呢?筆者不是要危言聳聽,而是要提醒大家投資不要過份簡單,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很多,涉及的範疇亦很廣泛,不要將一些「假設」當作永恒不變的定律。
一句「十年黃金變爛銅」令沽黃金收息在過去十多年成為百戰百勝的策略,就算被挾倉,只要守得住也可反敗為勝。過去是這樣,未來10年是否一樣呢?現時黃金期貨市場仍然囤積着很多的投機性淡倉及黃金生產商的套戥淡倉,假若有一些因素出現而令此等淡倉急速冚倉的話,金價便會步入漫長的牛市升浪,低息令沽黃金息差收窄就是其中一個因素。
市場上的投資理論五花八門,前人的成功自有其可取之道,但聰明的投資者要懂得舉一反三,要學習的是理論背後的邏輯思維,明白理論當中的各種「假設」,而不是囫圇吞棗、拾人牙慧,將其奉若神明。
(小啟:譚紹興放大假,沈振盈暫代,明日起回復正常)
沈振盈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