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投資備兌證的投資者都會留意到,自從新例實施後所推出的首批備兌證,不少快將到期,單是滙豐(005)於7至8月到期的認購證便有8隻,和黃(013)有9隻,中移動(941)亦達8隻之多。市場一直都有傳言,指多隻末日輪快將到期,將會促使發行商推低正股價格,令這批認購證加快變成廢紙,因此,末日輪的增多將會為大市帶來沽售壓力。其實,這種傳言的可信性實在不大。
理論上,當發行商推出一隻認購證上市時,於風險管理的需要下,他們大多會同時購入一批正股以作對沖風險之用。一般情況下,當正股股價上升,即代表發行商的風險增加,他們將會購入更多現貨作對沖。相反,如果正股股價下跌,則發行商的風險亦會降低,他們亦會沽出部份手持正股以減低對沖量。理論上,發行商是透過溢價及風險管理而賺取利潤,一般透過坐盤去賺取利潤的情況不多,故毋須要刻意推低正股股價,令其所發行的認購證變成廢紙。
不過,正因為發行商會因應正股股價去作出沽貨或增持行動,這些對沖活動對正股及大市所帶來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尤其是現時市況疲弱,加上不少認購證快將到期,發行商要買入現貨作對沖的機會大大減低。相反,他們有可能會進一步減持手上正股以降低對沖量,這樣便會無形地為正股及大市帶來沽售壓力。加上,現時外圍市況不穩定,本地因素亦有盈富基金(2800)效應,投資者亦須留意末日輪對較熱門被發行認股證的正股所帶來之影響。
網址:
鄧聲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