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的突破者

港產片的突破者

一九七二年是香港武術電影的黃金一年,李小龍的《猛龍過江》收五百多萬,打破年初上映的《精武門》四百四十多萬的紀錄。而張徹導演的《馬永貞》只收二百萬,排名當年的第五位,比《大軍閥》和《風月奇談》還有不如。單論導演的技巧,《馬永貞》其實在前述各片之上。

帶來官能刺激
當年看到陳觀泰飾演的馬永貞身受多處重傷,依然將對手盡數殲滅,覺得很刺激。張徹導演在敍事方法上很突破,尤其打鬥場面內不同角度的快速剪接;將暴力之美作抽離出來的慢動作鏡頭等,都顯示張徹駕馭電影語言的能力,也影響了後來港產片的電影工作者。
張徹男性陽剛電影的作品,除了隱然有一點男體美的崇拜(每次決鬥幾乎一定要脫去外衣)外,最主要的還是他反映了六十年代國外華人男性的悲劇背負。從《獨臂刀》內的王羽怎樣受到斷臂之痛,經過無數近乎受虐的身體磨練,終於成功報仇雪恨。六十年代香港經濟並未起飛,男性作為所謂一家之主的角色,一方面要為口奔馳,另一方面又身在殖民地統治的陰影下,民族認同只能在電影和漫畫這些通俗流行文化上找尋。武俠片和功夫片的出現,多少是中國人對殖民地統治的潛在反動,張徹的英雄和一般浪漫武俠片不同的是那份命運的悲劇性,這種宿命感和奮鬥的苦難,正好令當時的一眾男士感同身受。

甚具個人風格
當時中國電影,不是要反映現實,作人生的教誨.便是只求賣座。張徹是少有具個人風格的導演,若以作者論的角度去看,他也算是港產片第一個在其多部作品,能夠解讀出一些具連續性的意識和內容。作為一個前李小龍時期的電影創作人,張徹不只具有歷史的意義,某些代表作更是的經典作。
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