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三條位於銅鑼灣的行人天橋,重新以「奧運橋」、「掌故廊」及「書法藝廊」三個主題設計美化後,令繁囂鬧市增添了奧運活力、歷史及文化氣息。美化工程共耗資二百五十萬元。 記者:冼麗婷
灣仔民政事務處為響應灣仔區議會「衞生健康活力城」計劃,委託路政署為三條位於禮頓道、糖街及高士威道的天橋進行美化,並於昨日舉行開幕禮。
三條各具主題的天橋,原創概念來自中學生、建築師及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設計「奧運橋」的聖保祿學校中六理科班女學生林洛銦表示,去年中國成功申辦奧運後,香港全城都欣喜若狂,令她構思出「奧運橋」。
林洛銦說「奧運橋」五條梯級的正面,寫上三十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稱及年份,即包括一八九六年於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以至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會。天橋的三條橋躉,也畫上不同圖畫,包括奧運頒獎台,以及寫有中國獲冠軍及亞軍的字句,「𠵱啲係幻想,因為我希望中國可以攞獎。」行人橋面有二十幅與奧運運動有關的圖畫。
林洛銦形容翻新後的天橋:「啲人行上去完全係會俾奧運嘅精神包圍,令我好有滿足感。」
設計「掌故廊」的建築師蔣匡文,因為位於糖街的天橋是迴旋圓形的,就如歷史不斷循環,故構思有歷史感的「掌故廊」。他說,灣仔是香港的古老區域之一,擁有最多歷史圖片,故此設計在位於糖街鬧市的天橋,掛上四十多幅以銅片製成的歷史圖片,展現灣仔自開埠以來至一九五二年的百多年歷史,令行人可以從中緬懷灣仔歷史點滴,包括最早期一八四二年由黃泥涌村向北眺望的馬場;一八六○年代的禮頓山;一八七○年代的皇后大道東;以至一九五二年的銅鑼灣避風塘及虎豹別墅等。
有份參與設計「書法藝廊」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邵健偉表示,銅鑼灣是個極都市化的活力區域,擁有維多利亞公園及中央圖書館,故此構思一條富有文化氣息的「書法藝廊」。藝廊上共有十六幅由本地書法愛好者分別用隸書、行草書及草書寫成的中國書法,內容有中國古詩,以及外國名人語句,包括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說的:「你要選擇正道而行,不論人家喜不喜歡,你都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