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失業的情況香港會惡化成為東南亞四小龍之首?政策的失誤是主要的原因,所謂經濟轉型只是次要,難道別的地區就沒有經濟轉型的問題?自然不是,傳統的勞動服務經濟是永遠需要的。
香港人並非無錢,而是不願花錢,因而令到內部消費不振,亦令到各類零售、飲食、勞工等行業失去工作機會,而且情況在惡化,所謂通縮,其實是政府的政策所一手造成。
董伯與阿松的思維,是典型的孤寒老闆心態,以為節省了人工成本,香港就會有競爭力,這對出口帶動的外向經濟可能是,香港就不是了。
去年經濟略有起色,阿松就公然鼓勵機構進行瘦身,說甚麼美國經驗,裁了六千工作,會重新創造八千等,筆者早為文一篇,說這會令到經濟步入蕭條,這些想法完全不符合港情。
剛愎自用,是從政者特別是欠缺制衡的威權政體所忌,大半年來各大小機構裁員成風,阿松並無阻止,而且欣賞鼓勵。例如電盈之類的大企業,其發展依賴政府政策的配合,政府自然有能力阻止其裁員,但袖手旁觀,說是商業決定……
就連工作情況穩定的公務員與大學一類機構,政府的政策亦是要令到僱員失去安全感,人心惶惶,朝不保夕。人人都要積穀防饑,還有誰人敢置業,誰人敢花錢?在收縮的惡性循環之下,筆者說失業率會過百分之十,不是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