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本土經濟

吃人的本土經濟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自從去年董特首的施政報告提出「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後,梁錦松等高官大力宣傳本土經濟、社區經濟等。當然,不同政黨和社會服務團體,或者「非政府組織」或「第三部門」,都在不斷推銷它們的本土經濟和社區經濟理念。
其實,本土經濟並不是新概念,只是歐美的發達國家,和亞非拉等發達國家,在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下的一種回應辦法。有些本土經濟搞的是所謂特色經濟,企圖加深本土經濟對全球化的倚賴來獲利。有的只是門面功夫,在全球化的倚賴上,加強重視本土企業主的創業和失業人士的就業。有些是對被迫加入全球化的後悔和頓悟。特別是那些債務沉重的發展中國家,深深體會全球化對本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摧殘而提出與全球化脫鈎的本土經濟。了解這些不同的本土經濟論述、歷史脈絡和後果,有助檢討現在香港的本土經濟論述隱藏了哪些問題。
香港的發展正在重複其他發達國家的路,摧毀社區的經濟和文化。首先,發達國過度強調全球化的整合和資本的擴張,造成了傳統工業社區的經濟和就業的空洞化。全球化的擴張更加強了發達國資本的外流,造成嚴重的區域性經濟衰退和失業貧窮問題。其次,本國經濟的寡頭壟斷經營把社區的小型經濟趕盡殺絕。大型連鎖集團把本地居民的小商店淘汰,把小店東變成失業人士;而它們帶來的只是低薪和沒有技術的工作,進一步加深社區的低薪貧困狀況。

只助長了大企業
當然,發達國也意識到區域性失業和貧窮的嚴重。美國在八十年代也開始了一連串復興本土經濟的計劃,提供稅務借貸優惠吸引企業在貧困區投資。然而,得益的只是大型連鎖店集團,通過這些優惠進一步加強控制各地社區的經濟。
至於倡導社區發展的旅遊項目,在政府和商家主導的發展大計中,只助長了大企業獲得政府的基建補貼及專利經營。除了少數地主得益外,社區居民獲得的創業和就業機會微乎其微。面對外來的大企業,他們被迫面對劇烈的經營和勞工的競爭,導致虧損和工資滑落。
同時,這些所謂發展本土經濟的方法,往往成為了政府收縮福利開支的藉口。不少國家表面上提出增加發展本土經濟和創造就業的資源,暗地裏卻從福利預算的總帳中扣除。工作代替福利不但是理念,更是懲罰的標準,剝奪那些無法就業的人士領取福利的資格。最後,部份原來用於協助貧困人士的資源,反而因為這些本土經濟的計劃的推行而轉移到那些大企業和微型企業主的手上,背離協助有需要人士的福利宗旨。
只要一併檢視其他相關政策,特區政府的本土經濟理念同樣帶着這些一系列本土經濟論述的潛藏目的。香港本土的社區經濟運動,能否避免政府的擺布和利用,成為了當前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