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市民正從失望走向絕望 - 盧峯

蘋論:市民正從失望走向絕望 - 盧峯

市民也愈來愈清楚看到,政府所說的甚麼經濟轉型、甚麼本土經濟都不過是些漂亮的詞藻,並沒有甚麼實質的意義,也不是香港經濟的出路,更不會對紓解經濟困境有甚麼好處。

最新公布的港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政府的不滿程度比上月份大幅上升,從五月份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升至接近百分之四十四,上升六個百分點;此外,市民對經濟環境的不滿程度更高達七成七。市民的不滿情緒、市民的怨氣愈來愈濃烈,並不是偶然或沒有理由的,當他們眼看政府對改善經濟無能為力,讓愈來愈多家庭陷入失業之苦時,市民不感到不滿才是怪事。

政府束手無策
自從本地經濟在去年第三季迅速惡化以來,政府除了不斷歸咎外圍經濟因素、除了一再強調所謂經濟轉型之苦、除了一再抽象的談談所謂發展本土經濟外,並沒有提出甚麼良方妙法紓緩經濟的跌勢,也沒有提出甚麼有效的措施控制失業率上升,結果本地經濟便像掉入「浮沙」一樣不住往下沉,而失業率則不斷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市民的不滿怎可能不上升呢?
更不巧的是,市民愈來愈清楚看到,儘管外圍經濟環境已有改善、出口數據已在好轉,可香港經濟卻沒有甚麼得益,失業率反而繼續飆升,這說明政府把經濟不景的責任都推在外圍經濟環境上只是一種託詞。
此外,市民也愈來愈清楚看到,政府所說的甚麼經濟轉型、甚麼本土經濟都不過是些漂亮的詞藻,並沒有甚麼實質的意義,也不是香港經濟的出路,更不會對紓解經濟困境有甚麼好處。這不更說明政府其實在改善經濟上交了白卷、袖手旁觀嗎?這樣的情況能不讓市民感到愈來愈不滿嗎?

首要穩定就業
特首董建華先生在星期一說,他希望推行高官問責制、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班子後可以對改善經濟及失業有幫助。我們對這樣的邏輯感到非常奇怪,因為高官問責制是憲制及政策制訂過程的重大變動,新任的部長特別是從公務員系統外委任的部長要有效掌握情況、協調好工作方式已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即使他們在半年後提出甚麼新措施,本地經濟已衰退的更厲害,失業情況恐怕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將有更多家庭甚至是數以萬計的家庭陷於失業的痛苦中。我們認為,目前香港正處於經濟再次下沉的邊緣,政府有必要盡快採取措施穩住就業市場;甚至可以說,穩定就業市場的措施比高官問責制來得更有需要,否則市民將會從失望走向絕望!
(圖)市民對董建華領導的特區政府不滿程度又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