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G7)財長會議在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Halifax)召開,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不顧偏遠跑去示威,與警方發生衝突,有三十五人遭逮捕。然而,由於反全球化的示威針對這類會議已成家常便飯,而且反全球化的運動本身也已經「全球化」了,所以媒體都少有報道。
儘管反全球化的示威不絕,儘管「九一一」對世界許多地方的全球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全球化作為一個巨大而堅實的趨勢,並沒有逆轉的迹象,而且也不可能逆轉。
全球化趨勢,是由以下的因素形成的。
一、冷戰的結束,使東西方敵對的狀態消失,儘管世界上還有個別國家實行反自由、民主的制度,但就實力來說已不足為患。國家、民族之間的敵意大部份都不存在了。對許多人來說,國籍、國界都不是他們關心的命題。全世界最關心的議題是經濟發展。
二、冷戰後釋出了大量嶄新科技,其中國際網絡的釋放給民用,給世界帶來了快速的溝通。加上交通的迅速發展,人才、資金在全世界遊走,使全球在經濟上以至政治上成為更加互相依存的世界。
三、對任何國家,儘管開放市場會受到許多衝擊與挑戰,但過去無數經驗都證明,封閉卻會使一個國家一貧如洗。開放之前的中國如是,至今仍封閉的北韓、緬甸、伊朗也如是。
四、因此,在世界各國都走向開放的情形下,資金、人才的遊走,勞動力的全球競爭,投資與行銷的全球布局,就使全球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矣。
但全球化不僅是市場與經濟依存的問題。著名社會學家、最早提出全球化這個概念的英國學者紀登斯(AnthonyGiddens)認為,全球化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即我們如今居住在一個資訊與聯繫比過去更為接近的世界,有兩個現象,因全球化而出現,一是更多的接觸、聯繫與合作,另一是暴露更多的弱點。
由於在種種競爭中各國都暴露了一些不同的弱點,因此許多國家採取某種程度的保護主義。不僅窮國、弱國如此,富強如美國、歐洲國家也採取保護主義。但保護主義只能是暫時的措施。公平、公開的競爭始終是對市場競爭,對經濟發展有益的。所有國家,要考慮的不是自我保護,而是用怎樣的優勢進入全球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