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英雌愈做愈醒<br>球評家「變臉」搶晒鏡

幕後英雌愈做愈醒
球評家「變臉」搶晒鏡

要搶鏡、要出位,可以有千千萬萬種方法,只看你肯不肯花一點心思。

就以一班電視台的講波佬來說,他們可以傳統一點,西裝筆挺的坐在電視機前講要講的一場波;只要做足賽前工夫,只要不會叫錯球員的名字,將場賽事講得生動一點、間中加插一點個人意見、一點適可而止的球員資料及往績等已經過關,可以滿足到球迷的需要。
但是,近排出現了一班肯花心思的人,將一個個本來「只係人一個」(絕無貶意)的有線世界盃講波佬甚至是主持人,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改頭換面;出來的效果真的可稱得上是「搶鏡」、「出位」。你說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嘛,相信很多人亦不會反對。

噴霧油彩滿化妝間
這一班幕後功臣只得六個女人(一個不願上鏡),落手落腳的就只有四位,兩個負責髮型、兩個負責化妝,他們每日每場波總共「服侍」二十一個人。看他們放在化妝間的頭髮顏色噴霧劑及畫面的油彩多得眼花撩亂;聽他們說單是各個不同顏色的噴霧就有二十多打。
難得這班化妝師本身並不是足球迷,他們就憑着化妝枱上的「貓紙」(包括晉身世界盃決賽周的三十二強國旗圖案及本地報紙的圖片等等)加上「客人」的意見(例如想支持哪一隊或喜愛哪一個球星),每天造出不同的效果。

阿頭讚不絕口
這一班功臣的頭頭黃佩文(Stevie),對自己的手下讚不絕口。她說:「今次我們員工第一次馬拉松式連續三十多日畫花面及set頭,又要考她們即時的創作,但各人都應付得好好。」
沒有比聽到人們的稱讚更有效的「提神劑」,所以他們縱然每天留守九龍灣展貿化妝間的時間比平時在有線返朝九晚五的辛苦得多;但各人異口同聲說「愈做愈興奮」,這畢竟是四年才一次的盛事,又有誰會介意呢?
圖?文:徐嘉華

世盃嘉年華幕後功臣
Fandy(髮型師)
每晚同十多個嘉賓做唔同嘅頭,好考即場發揮。
Maggie(化妝師)
我會先問評述員或主持喜歡哪一隊及球員,然後再發揮。
May(形象部主管)
各人的即時發揮都不錯,手腳又快,基本上想到的都做到。
Jess(化妝師)
畫面時間由一分鐘至十分鐘不等,最滿意家英哥那個中國旗的圖案。
Stevie(美術指導)
好欣賞班員工有創意,他們的工作時間比平時長很多,但他們愈做愈投入,一日精采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