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毒紅潮 壓倒全球精英<br>城大生獲國際科學家獎

研究有毒紅潮 壓倒全球精英
城大生獲國際科學家獎

【本報訊】本港學生再度揚威國際!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博士研究生鄧逸敏憑着一項研究,揭開有毒紅潮導致魚類死亡的真正原因,有毒紅潮可以令魚類魚鰓細胞脹大而死亡。在國際知名的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國際會議上,壓倒逾三百多名來自全球的研究生及年輕教授,勇奪該學會頒發的青年科學家獎,成為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本港學生。

自小立志成科學家
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可說是有關範疇年輕科學家的最高殊榮。該學會是國際上有關方面最大規模學會,會員來自超過七十個國家,達到五千多人。該學會今年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國際性會議,三百多位來自全球各地從事生物、化學及環境學的研究生及青年教授,爭奪有關獎項。
年僅二十三歲的鄧逸敏,在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進修博士研究一年半時間,已經在國際取得輝煌學術成就。對於今次獲獎,她笑言自小立下志願成為科學家,但又謙虛地說:「一直都係平常心,冇諗過今次可以攞獎!」
她自中學的學術表現已經很突出,她在本港出生,初中時舉家移民澳洲,中學畢業時成績位列昆士蘭省最高的百分之五,就算回港入讀城大碩士課程,也因為表現優異,獲跳升為博士研究生。
鄧逸敏在「有害藻草令魚類致病的原因」的研究中,首次發現有毒紅潮可以令魚類魚鰓細胞脹大而死亡,澄清一般人以為紅潮令海水缺氧,引致魚類死亡的觀點。

做研究「由朝到晚」
對於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困難,她說:「經常都要由朝到晚做研究……最困難係要喺實驗室模擬大海紅潮嘅環境,好似點樣控制燈光、氧氣、礦物鹽份量咁,等啲海藻樣本可以生長,重要揀大約三至五吋、適合嘅魚類。」鄧逸敏會繼續研究可引致魚類死亡的有毒紅潮份量,畢業後仍然希望能夠繼續向研究工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