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改革本地教育的套餐,由學前教育、小學到中學大學,新政策層出不窮,使前線教育工作者疲於奔命,早已為人詬病。政府的教改措施一方面要求廢除考試導向的教育方法,以鼓勵學生的創意,另一方面卻又不斷推出新的考試,包括早前為老師而設的語文基準試和最近補貼為大學生而設的離校語文水準測試。這樣的教改究竟想解決甚麼問題?要邁向甚麼方向?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大學離校語文試的設立並不是為了解決本港語文水平低落的問題,相反,只是印證了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教育的失敗。
如果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教育有效,大抵不用再設立一個公開試來把關。然而,如果公開試能夠改善語文水平,我們便大可不用再辦小學、中學、大學,放心讓補習社式的考試教育天王去培訓學生,至少他們可以保證考試及格,否則費用退還。
考試導向的教育早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賓尼報告書中已受批評,然而到了今天批評儘管仍在繼續,但教改的其中一個主要方向還是以增加考試來進行,這不能不使人感到荒謬。是真的別無他法?還是因為推動教改的官員也是本港「失敗的」教育的產物,因此也缺乏點創意?
考試導向的教育方式,建基的恐怕是一種對學生全不信任的心態,也就是假定在沒有考試壓力下,學生就不會用心學習。我們暫不論這假設是否合理,但明顯地在這假設之下,終身教育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除非我們建立一個終身考試的制度,來迫使學生終身學習。
這種邏輯自然令人沮喪,但更沮喪的是當學生在考試導向的教育制度下浸淫日久,真的變成只會在考試之前才有動力學習,從而又返過來「印證」考試的「必要性」,為增設更多考試提供了「實證」的理由……
然而,考試導向所引致的問題不正是教育改革的起點嗎?為甚麼反成為了改革教育的終點?是由於缺乏考試而令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還是由於考試令學生喪失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習並不是建基於興趣,成為生活上的一種習好,而只能在考試壓力下才會出現,那麼終身教育如何能夠實現?
如果不循這些根本的問題出發,來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只添加類似大學離校語文測試這些考試,結果只能為大學生的未來僱主提供一種由政府津貼的選聘僱員的方便,而這本來應該由僱主自己測試的還是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嗎?政府花錢在補貼私人僱主的選聘過程,與改善語文等教育目標,恐怕是毫不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