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舅父,好大個煲煲呀!點解有咁大個煲嘅?」兩歲半的熙熙,好奇地探望茶几上的大瓦煲,伸手進去觸不到煲底,興奮得嘻哈大笑。
「呢個大煲係用嚟煲薑醋嘅,每個BB仔出世時,爸爸媽媽都會煮薑醋畀親友食。舅父同熙熙出世時,都係用呢個煲煮薑醋。」五十三歲的關先生,看着這個標誌着自己降世的瓦煲,向外甥訴說當中的傳奇故事。
說起「家傳之寶」一般人會想到金銀珠寶或貴重財物,但對關先生來說,最珍視的卻是這個毫不起眼的大瓦煲,瓦煲身高兩呎,重約十三磅,容量約十五公升,煲身刻有「龍盛號」字樣。
對着這個「家傳之煲」,關先生感到父母親情之可貴:「我出世前,爸爸一早買定呢個大瓦煲,同媽媽好緊張咁學煮薑醋,所以當中包含咗父母對我的一番心意。從此以後,細佬妹同埋我哋嘅仔女,都係用呢個煲煮薑醋,所以希望留畀下一代,子子孫孫都可以用佢。」
大瓦煲經歷逾半個世紀,為關家兩代人共十一個孩子煮薑醋,煲身經過柴火、火水爐、煤氣火洗禮,一面見證時代的進步,一面也為關家每個孩子誕生贈興。惟在兩年半前,瓦煲為熙熙完成煮薑醋任務後,終於出現滲水情況,不能再用。但關先生卻捨不得把它丟棄,反而四出尋找修補方法,早前終於尋獲補煲專家源伯,請他修補。
源伯甫見瓦煲即驚歎不已:「嘩,古董呀!呢個煲可能重老過我!」他捧着瓦煲細意鑑賞一番,就像在看一件藝術品,並憑經驗說出瓦煲的「身世」。
源伯憶述,龍盛號是四十年代本港一個著名的陶瓷製品廠,出產多款瓦煲及陶器製品,關先生的「家傳之煲」屬體積最大的型號,但約於五十年前已停產,能留存至今實屬絕無僅有,故堪稱是本港的「土製古董」。
關先生捧着補好的瓦煲,喜孜孜地說,他有兩名成年兒子,尚未結婚,將來若有孫兒,一定會用瓦煲煮薑醋。若瓦煲破爛得無法再修補,他也會叮囑兒孫好好把它保存,以留紀念。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