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報道指一男子懷疑在外國赤腳行沙灘,感染寄生蟲鑽入皮下,痕癢難當!更恐怖的是,寄生蟲可鑽入內臟,引致囊泡病;有時會全無病徵,染病也懵然不知。可幸是,香港沙灘合乎世界衞生安全標準,寄生蟲難活存;但如前往外國嬉水,則需留意當地衞生情況,做足預防措施,蟲蟲便難以入侵!
記者:梁佩芬
攝影:伍慶泉
Model:Kiji
泳衣提供:Quicksilver
資料提供: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凌美麟副教授、香港衞生署
「近十多年香港沙灘衞生質素有很大改善,尤其定期公布大腸桿菌指數,合乎國際清潔標準,只要不到過份污染的沙灘,在沙灘感染寄生蟲的機會微乎其微。」微生物學教授凌美麟說。因泳客不能帶寵物入沙灘,如有寄生蟲,如鈎蟲或動物線蟲,多是體內有寄生蟲的流狼貓狗在沙堆排便後留下寄生蟲的卵,如觸及沙粒,可能會從皮膚或食道染上寄生蟲。
如腳底或身體其他部份有傷口,不幸踏在有寄生蟲的沙上,便會經過皮膚進入體內。寄生蟲一定要在腸道內產卵,所以會從皮膚走入血管,再流入心臟,經過肺上回氣管,再從氣管返回食道,然後經胃入腸道,這時已經成蟲會產卵,整個過程需約五至六個月。產卵後,寄生蟲會活在腸道內,卵會經糞便排出體外,成蟲則留在體內。
如在沙灘經食道感染寄生蟲,通常是我們將食物放在沙上,或沾了沙入口內,經食道直接進入腸道生長。另外,因鹽份高的關係,寄生蟲難以活在海水中,但弧菌則例外,多數在鹹水魚或海中植物體內找到,如生吃或觸及有寄生蟲的內臟,則會受感染。
病徵
寄生蟲經過的皮膚可能會痕,甚至潰爛及生泡囊;如感染小量的寄生蟲,可能會全無症狀,有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1.腹部不適及膨脹、嘔吐、腹瀉;
2.體重減輕;
3.肛門痕癢;
4.過敏性皮膚反應,例如風疹塊;
5.如有大量鈎蟲在體內,因時常鈎着腸道而出血,會貧血;
6.疲倦;
7.如經皮膚感染,因要經過肺部,可能會引致肺炎;
8.傷口極度痕癢、紅腫、生水泡甚至發炎。
治療
如有左列病徵,必須看醫生,吃杜蟲藥把寄生蟲完全排出體外,約一星期痊愈;之後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保持體力及健康。
雖然香港感染機會不大,但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去沙灘暢泳時也要注意以下事項:
1.如在沙灘進食,小心食物沾了沙粒;
2.腳着拖鞋;使用沙灘蓆或毛巾,減少身體直接躺在沙上的機會;
3.若身上有傷口,小心受到水中的細菌感染發炎;
4.前往水質評級較高的沙灘;
5.注意沙灘的安全指示,如大雨後海水或者受污染,三天內勿前往為佳;
6.如到東南亞地區外遊,則要多注意當地沙灘衞生情況,或出門前搜集當地寄生蟲的資料,以保安全。世界各地主要寄生蟲疫區網址:
7.環保署每周都會公布泳灘等級最新資料,我們不宜到被評為四級污染的海灘。環保署網址:
1﹒變形蟲阿米巴
單細胞生物,由於它的身體會不斷變化,取名為「變形蟲」,愛於髒水生長,有時會鑽進人的肚子裏去,使到人們腹瀉,嚴重時還能令人死亡。常出沒於山澗水道等不潔地方,如無必要,勿到小溪游泳以免感染。
2﹒鈎蟲
長1厘米,呈圓曲形,寄生在人體的腸道內吮取血液引致貧血。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內孵化成幼蟲,一接觸受污染的泥土,幼蟲可能會穿透皮膚,引致感染。
3﹒線蟲
線形動物俗稱線蟲,身體圓長,其狀如線,種類繁多,多寄生於動物或植物體內。如鑽入皮膚經血管走到肝臟,會影響肝臟功能。
4﹒細粒棘球縧蟲
俗稱狗縧蟲,多寄生在狗隻體內,但不會影響其健康,所以主人未必發現其影蹤,但我們染上則會引致器官出現囊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