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證券公司推出140%負資產按揭保險計劃,表面看來保險計劃之收費較中信嘉銀(183)早前推出之同類計劃為低,但實際之情況,仍取決於銀行會否將「年徵費」轉嫁予客戶,因為若轉按戶要承擔此項徵費,則其實無甚得益。
按揭公司之總裁彭醒棠表示,由於市場競爭激烈,銀行轉嫁有關收費予客戶機會不大,讀者以為如何?稍有商業常識,都知道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銀行不會主動做虧本生意,即使不道明收取有關費用,亦會透過轉按提供之利率收取部份或全部年徵費。
對於這個新計劃,市場上亦有另一個質疑,就是按揭公司作為一個半官方機構,是否應該承擔負資產按揭的風險,對於這個質疑,按揭公司並沒有回應「應否」的問題,只表示已充份將負資產按揭的風險分散,所承擔的負資產風險將是20%至25%。很明顯,「應否」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過往有建議政府應設立負資產轉按基金,公眾及立法會亦曾廣泛討論,但今次卻是改頭換面避過了。至於「已充份」將資產的風險分散,卻又留着20%至25%的風險尾巴,當中的細節並未向公眾交代,頗為黑廂作業,20%至25%看來並不太多,但實際之金錢風險,卻是這個百分比乘上未來承擔的負資產總額之數目,可以是一個很大的金額,在沒有透明度及公眾監察的情況,潛在的危機不小。
財爺梁錦松說有關計劃並非與民爭利,筆者亦完全相信計劃之目的旨在協助負資產一族及降低銀行業風險,但按揭公司之收費顯然是在商言商。筆者以為,若政府希望變相以公帑支持負資產轉按,無論這個做法是否有爭議,都應該徹底做到有實效,以現時按揭公司的收費模式,這個計劃顯然不易取得實效。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