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問責制醞釀初期,曾有消息指未來行政會議將會取消召集人一職,一切大權由身兼行會主席的特首獨攬,但近日政府高層卻改變口風,認為有需要保留行會召集人作為特首副手,協助統籌行會內問責局長的運作。而有人估計,現任行會召集人梁振英將最有機會擔任這個重要角色。 記者:莫劍弦
梁振英昨日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也坦言支持保留行會召集人,負責統籌問責制下的行會運作。但主持人問及他會否留任時,他輕舉雙手笑說:「由董生定斷。」他又認為,未來行會非官守成員雖然少於官守成員,並不會削弱其影響力。
知情人士透露,按目前特首的構思,未來的行會實際上將由一個諮詢架構變成是有制訂政策大權的特首內閣,兩名司長各自領導行會內不同小組負責研究政策,特首個人難以兼顧,因而保留召集人目的是協助特首統籌兩司長及各小組工作。
有親北京人士也主張,特首在行會內需要有一個「政治盟友」,特別是當特首提出一些有爭議的政策時,更需要有個絕對支持他的人,為他平衡行會內反對意見,這個角色應由行會召集人擔任。至於這個近似內地「黨委書記」的角色誰較合適,該人士認為由梁振英續任「不失為一個選擇」。
另外,日後行會內的問責局長與屬下負責日常行政的常任秘書長如何分工,保證制訂政策可暢順執行,也是問責制能否成功的關鍵。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接受訪問時,以「唇齒相依」形容問責局長和常任秘書長的關係。他笑說,問責局長主要「靠把口」去推銷政策,所以是「唇」;但常任秘書長卻要「實牙實齒」去執行及落實政策。他認為問責局長上場後,仍然要依賴公務員隊伍的幫忙。
王永平又特別為同僚「平反」,呼籲外界不要視「常任秘書長」是貶詞,不要說「升唔到級」、「冇得做局長喎」之類的話,為同僚帶來壓力,他說:「局長只係排名上高一啲,但係,常任秘書長對政府嘅貢獻,不一定低於政治委任嘅局長。」
他強調問責局長和常任秘書長是兩個不同角色,做不到局長,當中有很多因素,未必反映當事人工作表現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