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自伊斯坦布爾寄運來剛修補好的一張烏薩克地毯,鋪在地上觀看,委實勻稱清婉,天衣無縫。Ushak在十六世紀前已出產優美的地毯,是最早傳入歐洲的土耳其地毯,產品在不少當代的名畫中清晰可見。就如中國名瓷在十八、十九世紀受歐洲上流社會歡迎,促使中國為這個市場出品特別西方味道的花紋一樣,烏薩克毯的花紋,也特別帶西方色彩,就是色調淺淡,圖案每作花卉線條,與土耳其的幾何圖案主流有異。
我這一張只是百年左右的舊物,主調是珊瑚和赭石,日久珊瑚轉淡,更見溫和。圖案結構屬拜毯,最獨特之處,是在塔形尖頂上有一大堆珊瑚枝枒狀的花紋,有點像麋鹿頂上的角,從來沒有在甚麼地毯目錄上出現過。我懷疑可能是龍鳳紋演變出來的變調。
原來考據學家研究土耳其西部十六世紀出產的地毯,已有幾何化的龍紋、鳳紋和龍翔鳳舞構成的圖紋。最著名的一張,清晰可見龍身扭擺,龍爪張開,鳳舞其上,拖長華麗的尾部羽毛,迴首迎着龍頭,雖然簡化,也不失其生動特色,考據認為這是中國明朝流傳到土耳其的,又自土耳其流入西歐。
即使十八世紀的產品,現在也是博物館藏品了。我這一張,找到時有多處破損,但修補舊地毯這門手技真是一絕,而且非長期收集舊毯的藝工不能,因為補舊毯須用毛織毯拆出來的絨線。朋友知道我對過程很有興趣,特地拍了多幀修補工作的照片,令我想起晴雯補孔雀裘的情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