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個別事件? - 李怡

李怡專欄:個別事件? - 李怡

上周四沙田馬場發現具極大殺傷力的土製炸彈,近萬觀看世界盃賽事轉播的球迷險遭襲擊。有輿論表示,對「這種冷血行為……必須嚴厲譴責。」
這是廢話。除了放炸彈的人,市民中誰不認為應該嚴厲譴責呢?
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表示,沙田馬場發現炸彈是「個別事件」。如馬場炸彈是「個別事件」,那麼「九一一」是不是「個別事件」?
林瑞麟接下去的話才是重點,他提到香港回歸五周年慶典的保安問題,他說,在準備場館保安、嘉賓安排、領導人訪港策劃安排方面已做好準備功夫。
因此,林的「個別事件」說,是講給中國領導人聽的,意思是這只是「個別事件」,領導人來港時不會發生,香港警方已做好場館保安的安排,領導人大可放心。
事實上,沙田馬場發現炸彈,是不是個別事件,要看放置炸彈者的動機。美國當局沒有把「九一一」看作是個別事件,是因為看到了那是一次恐怖主義的行動,類似行動陸續會有,故不可以掉以輕心。事實上接下來就有炭疽菌事件。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在沙田馬場放置炸彈者的動機,我們才能判斷這是不是個別事件。
如果放置炸彈者的動機,是因為世界盃捧中國隊,而中國卻吞了九個蛋出局,害得兇徒輸了錢或感情受挫,於是製造一個炸彈洩憤,那麼可以說是「個別事件」。因為隨着世界盃的熱潮過去,再放炸彈的機率就很低了。
如果放置炸彈者的動機,是針對某一個在場觀看球賽的特定的人,那當然更可以說是「個別事件」。

然而,如果不是上述兩種情形,而是一次針對公眾的暴力行動,那就會是恐怖主義活動的一部份。比如一九六七年的左派暴動,暴徒絕不會以放置一次炸彈為滿足,而是「陸續有來」。又比如日本地下鐵的沙林毒氣事件,雖只發生過一次,卻是奧姆真理教的有組織的行動,那也不能只當作是個別事件。
從在沙田馬場放置炸彈的情況來看,針對個別人士的可能性較小,而針對公眾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應視為恐怖主義活動,不能算是個別事件。
為甚麼會有這種針對公眾的恐怖活動呢?
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以香港為目標的可能性很小,最主要原因恐怕還是部份市民感到受壓抑,有嚴重的挫折感,失業率繼續上升(據估計今天公布的失業率將達百分之七點三以上),而特區政府在勉強推行高官問責制、立法減薪、不容許賭波合法化卻浪費警力掃蕩賭波等方面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瀰漫一股憤懣情緒。
恐怖主義通常是在受挫、無奈、憤怒等情緒下誘發的激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