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莎是一位頂着香港光環北上開拓服務的香港註冊社工。她自小在廣州長大,為了把在西方所學的社會工作理念帶回大陸,她九五年從加拿大應聘來港,其後代表服務機構在廣州開辦穗港分隔家庭服務中心。短短六年,她開拓的服務擴展了一倍,但頭頂上的香港光環則在慢慢褪色。 北上雜誌組
在內地人眼中,「香港」曾是個敏感名字。「九六年時,香港一個社會服務機構參觀完我們的中心後,還想參觀居委會,但我們的內地夥伴說這太敏感了。」梁解釋說,居民委員會雖不是官方單位,但由於當時香港尚未回歸,仍被視為境外地區,因此特別敏感。
梁秋莎工作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九六年與廣州市荔灣區政府逢源街道辦事處合作,開辦服務分隔穗港兩地家庭的輔導中心。她說,剛開始時,意識形態阻礙頗大,連搞家庭講座,內容也得先經有關方面審批。不過,內地人顧忌香港之餘,也同時對梁充滿期望,希望她可帶來新思維,紛紛稱呼她為外國學成歸來的專家。
梁秋莎在加拿大修讀社工學士和碩士,畢業後在當地工作了數年才應聘來港。她希望能把西方的社會工作推廣到大陸,其時,在廣州的友好也想在當地推出新服務,於是一拍即合。繼荔灣家庭輔導中心後,九八年又與廣州市婦女聯合會合作,成立另一間類似的中心,西方家庭輔導模式開始在廣州獲得認同。
隨着香港的回歸,加上九八年金融風暴,港穗兩地經濟距離拉近,梁秋莎遇到的意識形態障礙少了,但頭頂上的香港光環也日漸色暗。「現在要搞講座,對方僅要求知道題目,有時甚至連題目也不用事先知道。」「大家認識多了,知道意識形態衝突其實不是那麼嚴重,大家都往中間方向走。究竟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兩者其實是互為補足。」
干預和敏感減低了,內地人現在反而變得更現實,「(內地兼職職員)現在是嫌多嘢做,不會幫你做,說這是額外工作……。」
對於這種轉變,梁秋莎說很難論好壞,「(他們)不會看低你,也不會看高你,亦不會驚咗你。你搞(活動)的時候不會遇到甚麼大阻力,也不會有許多人力物力協助,所以有利有弊,好難說。」
與內地夥伴合作多年,梁語重心長說:「一定要尊重對方,不要以為香港人好叻,自以為高人一等,大家關係要平等……。」
‧90年 在穗擔任兒童中心副主任
‧91年 加拿大進修社工課程
‧93年 畢業後留在加拿大做社工
‧95年 加入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96年 在穗開辦首間家庭輔導中心
‧98年 成立第二間家庭輔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