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咖啡VS星巴克<br>周日專題:中環金鐘咖啡大戰

太平洋咖啡VS星巴克
周日專題:中環金鐘咖啡大戰

沙發一張、咖啡一杯,再加上音樂,是太平洋咖啡(PacificCoffee)、是星巴克(Starbucks),抑或是其他咖啡室呢?今天,只要你在中環或金鐘流連一會,找上咖啡店絕非難事。其實不知不覺間,咖啡文化已在香港建立起來。 記者:丘倩瑜

自星巴克在2000年5月進軍香港市場以來,本地咖啡專門店數目高速增長。兩年間,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兩大集團開設的新店,不下30間,以新加入的星巴克佔上大多數。根據太平洋咖啡估計,現時全港有超過80間咖啡專門店。截至今天為止,全港已有31間太平洋咖啡和28間星巴克。
太平洋咖啡在香港開業超過10年。其行政總裁ThomasNeir在接受訪問時承認,星巴克的出現,的確帶旺了整個行業,推動飲咖啡文化。「從前只有我們一家,力量有限;現在有兩家,力量大了。星巴克做了許多推廣工作,對整個行業都有利。」

白領成主流
從前,香港人飲用即溶咖啡,目的為提神,鮮談箇中學問。今天,香港人要嘗新鮮調製的咖啡,還要口感、要味道;講享受、談趣味。以太平洋咖啡30間分店為例,現在每天已賣上2萬至2.5萬杯新鮮咖啡,以每天營業10小時計算,平均每間店舖每分鐘都賣出一杯咖啡,認真厲害!此外,客人的種類也見多元化,漸漸從外國人為主,演變為由本地的「白領」佔大多數。
不過,對於業界而言,星巴克帶來的,還有競爭。Neir說:「地點決定咖啡店的成敗。例如,我們位於中環美國銀行大廈首間太平洋咖啡店,便是選址太差,經營八年仍不能賺錢,最終還是要結業收場。」

擴大顧客群
你也可能留意到,無論租金何等高昂,市道如何低迷,太平洋咖啡和星巴克仍租用中環和金鐘黃金地段多個舖位,開設分店。香港國際機場這策略重地,不就有兩間太平洋咖啡和三間星巴克嗎?難道這只是偶然?
你不要以為,香港咖啡店已經成潮流。其實業界仍認為我們落後。Neir說:「以美國三藩市超過77萬人口為例,便設有300間咖啡店,香港80間專門店對700萬人口,仍有增長空間。」

他續稱:「以咖啡文化的角度去看,香港更要10至15年才趕上成熟的市場。例如,香港飲咖啡的人,仍以白領為主,相反,咖啡已融入美國各階層中……當然,香港咖啡專門店的客戶群,已比十年前僅限於外國人明顯有躍進。」
不過,這種落後近期似乎將要改變,因為星巴克早前宣布,將在未來一年,進軍大眾化市場,不僅要做白領生意,還要讓其他普羅市民,嘗到咖啡樂趣。上月初,星巴克率先在地鐵站開設了專門店,未來仍要繼續擴展這個網絡。

香港成本高
香港市場到底有多大,沒有業界可以提供答案。Neir認為,香港市場規模不大,在租金成本高及優質地點少的限制下,縱使現有經營者尚有發展空間,然而要再容納新的咖啡連鎖店,實在相當困難。有業界透露,投資咖啡店舖租連裝修和咖啡機,一般都要花上數十萬元,連鎖店的投資便更大。據悉,香港星巴克也要兩年才收回成本。
其實很早以前,香港已有歎咖啡的地方,多數都是酒店咖啡室,客戶大多為外籍人士或旅客。洋人聚居的地方,也有若干小型咖啡室。不過,有規模地投資發展,要到90年代初太平洋咖啡的成立。當然,如果說飲咖啡成為潮流,相信沒有人會反對,2000年星巴克的出現就是關鍵。
咖啡不只是咖啡,Mocha、Latte、Cappacino……再加上悅耳的音樂、優閒的環境,咖啡文化已開始立足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