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39種淡水魚鮮豔可觀

港39種淡水魚鮮豔可觀

淡水魚身體細小,平時只在隱蔽的溪澗、沼澤、水塘及魚塘生活,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原來本港一百四十種淡水魚品種中,部份淡水魚擁有鮮豔外表,絕對可以跟觀賞魚,如金魚、錦鯉等爭妍鬥豔。

交配季節變色
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於明日發售一本名為《魚魚得水》書籍,介紹本港其中三十九種富特色的淡水魚生態。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林建新表示,本港淡水魚一般只有十厘米長,所以市民較難欣賞。他指部份淡水魚,如高體、黑歧尾鬥魚、斯氏波魚、弓背青等,都有獨當一面的特色。
在芸芸多種淡水魚中,原產地於華南至越南一帶、全身黑灰色的黑歧尾鬥魚可謂最特別。雌性黑歧尾鬥魚在交配季節時,腹部顏色會由淺紅色轉為淡紅色;雄性黑歧尾鬥魚會轉成深黑色,腹鰭則呈紅彩色,吸引異性。雌性黑歧尾鬥魚在產卵後,會被雄性黑歧尾鬥魚「狠狠地」趕走,而魚卵則會由「爸爸」暫時保護,直至三、四天孵出魚仔後,雄性黑歧尾鬥魚才會「安心」離去。
此外,顏色配合異常特別的高體,因其身體扁平,因此俗稱「鬼打扁」。高體魚身呈淡橙紅色、背部隆起、頭細眼大,身長六厘米,其中以頭頂及背鰭部份綴有綠閃彩最為搶眼。

河溪嚴重污染
林建新指出,本港過去三十年的急促發展,對淡水魚生態構成很大影響。他說,農業、工業及家居排放的污水,令河溪嚴重污染,甚至發出惡臭,淡水魚根本無法生存。
記者:馮永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