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股市不再是經濟寒暑表

財圈短談:股市不再是經濟寒暑表

近期無論經濟或股市表現均像霧又像花,美國如此,香港亦如此,歐洲和日本的復甦也不見得十分出色,使投資者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日本第1季GDP有1.4%的季度增長,是一年來首次出現上升;同期歐元區的GDP增長為0.2%,其中德國錄得0.6%。即使美國的GDP增長在第2季回落到3%,仍大大高於上述地區。雖然美國經濟今年有望溫和地復甦,不過這次復甦未能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因此被稱為是「沒有盈利的復甦」,其後果是標普500指數由年初至今跌幅達12%,使股市作為經濟寒暑表的作用失靈了。自1930年代以來,標普指數在美國每次經濟復甦初期的頭5個月內,平均升幅均達14%,與今天的表現可謂有雲泥之別。

與經濟常呈背馳
本港股市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例如在98年港府入市干預之後,就出現過本港經濟並未有起色而港股大幅上升的背馳情況。不過今年如以港股預測本港經濟表現則比美股準確,例如恒指近月強攻萬二點阻力不果後回落,成交更縮減到平均60億元之下,本港經濟亦如一潭死水,未見絲毫起色。
最近,開業已有25年、有多家分店的敦煌酒樓突然全線結業,2,000名員工加入「量地官」行列,為失業率再創新高作了一個注腳。失業率高企,必然後果是銀行信用卡的壞帳率飆升,破產個案和申領失業綜援的人數也節節上升。
據破產管理署公布,5月份私人和企業破產的個案共有2,294宗,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80%;而今年頭5個月破產個案總數則高達8,104宗,比去年全年的9,151宗,只相差50宗左右。破產個案大增,肯定對本港銀行的盈利有負面影響。

申領失業綜援的個案也創下歷史新高。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5月份這類個案比4月再增加3.9%,達到34,382宗,佔了全部申請綜援個案總數252,675宗的13.6%──即每七名領取綜援者之中,便有一名是失業人士。巧合的是,5月份本港失業人數達24萬5千人,也是大約每七名失業人士之中,便有一人正在領取失業綜援。
由於港股的升跌需要顧及美股和美國經濟表現、美元滙率的變化、資金流向、中資的態度、投資者的取向等多項因素,因此,用港股預測本港經濟形勢的準確性,應不及破產個案和失業率這些「硬數據」來得「到肉」。
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數據也可能因滯後而起了誤導的作用,否則掌握大量經濟統計數據的政府就會無往而不利,而不是搞到現在這樣「一鑊泡」。
且看港府的預測往績:在1997年初,當時的財政司曾蔭權就預言本港的內部需求和外貿數額均會加速增長,並估計當年GDP增長率5.5%。結果是,香港這匹千里馬在不久之後便一頭撞上亞洲金融風暴的破車……其後情況更每況愈下。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