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狂熱中,港片《慳錢家族》無法大收,但也有觀眾,還可能鬥贏美國片《驚天核網》,那是因為卡士不弱,失業家庭與慳錢競賽的題材亦有現實諷刺。雖然限於通俗搞笑,卻不會無聊乏味。
今日香港要瘦身節縮,甚麼都計過算過,不能再「洗腳唔抹腳」地揮霍,不再是大豪客時代。但整體來說,其實此地仍比世界多數地方肥腫,還未普遍勒緊褲頭,死慳死儉。看看很多人(包括無工開的)北上消費,搭飛機遊埠,賭波睇樓,幾乎家家有電腦,人人有手提電話,香港未算是慳錢城市。
本來,港人最喜歡「搶錢」,弊在越來越覺得不及別人「搶」了。這是社會中產化兼老化的現象,少了搏殺去「搶」的衝勁,又未至於一窮二白必須慳錢,而且如果家家都慳,更會加深通縮,市況難以恢復暢旺。
老一輩經歷過最艱苦的「搶食」時代,不「搶」便會餓死,可以搵食就不錯了。然後到了搵銀時代,不愁肚餓,生猛地賺錢,到處都有黃金機會,那是本港的發達期。
近年卻多了等候「派錢」的心態,政府派錢給公務公職人員太多,其他人也要求派一份。還有派位、派獎、派米、派表(不是錶),滿街都是派傳單的人,香港簡直踏入了「派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