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划龍船? - 鍾偉民

為甚麼要划龍船? - 鍾偉民

端午節,大家都知道吃糭子,跟屈原有點關係;屈原投江,人民追趕不及,欲救無從,又害怕魚蝦咬噬他的遺體,就用竹葉包裹米飯投到江裏,「原始糭」就這樣誕生。
划龍船,也有典故。
相傳東漢安帝永初二年五月初五,浙江上虞有一個叫曹盱的人,某天,合該有事,這曹盱在江邊聽濤,「大聲點!大聲點!」他大概這麼喊着,忽然,就讓一個轟轟響的大波濤捲去。他女兒曹娥,到江邊哭了七日七夜,始終不見父親浮現,傷心之餘,竟投江去找屍首。兩日後,當地人發現曹娥抱着父親的屍體浮在水面,自己當然也早已溺斃。

大家感念曹娥孝行,每年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都要到江上划龍舟,還在舟上供奉孝女曹娥的牌像。
也有一說,划龍舟,是為了紀念公元前四百多年吳國的忠臣伍子胥。  伍子胥認為越王勾踐派范蠡把一個西施獻給吳王,居心惡毒,分明想吳王耽於女色,浪費精力;伍子胥力勸不果,反而讓夫差猜忌,認為他阻頭阻勢,妨礙吳王享用嘴邊這塊香噴噴天鵝肉。
不識趣的伍子胥,終於自盡表明忠心;可惜,吳王仍不悔悟。
實在,在這當口,肉體橫陳,誰會悔悟呢?吳王慾火未退,肝火已起,命人用草蓆捲住伍子胥屍首,隨便扔到江中。
那時,剛好又是五月初五;吳人感伍子胥一片忠心,划船打撈;可能覺得每年撈上一撈,運動多,身體好,漸漸形成習俗。
來來去去,離不開忠臣孝子故事;古人,甚麼都講教化;但總算有內涵,不像今天的假道學,隻隻像沒餡的爛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