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死因研訊 - 李敏

屈原的死因研訊 - 李敏

真不能低估現今小孩子的智慧。
朋友F的女兒才六歲,但比一些成年人更留意事理的細節,最喜歡問"why"(點解)、"how"(怎樣)和"then"(之後又如何)。孩子問一句,大人就要答十句,他們問十句,大人就要答一百句。朋友F好累,叫我頂替一會,沒想到一會也被考起。
小女孩問:「端午節紀念的那個人叫甚麼?」
我答:「你是指『屈原』嗎?」
小女孩問:「你知屈原怎樣死的?」
我答:「他跳入汨羅江,自殺死的。」
小女孩問:「不是說人應該自愛,屈原自殺很不該,我不明白為甚麼還要紀念他。」
我解釋:「這是因為他是一位愛國的清官,遭到奸臣誣陷,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
小女孩問:「但他始終不該自殺。」
我試用更生活化的例子解釋:「他的情況就好比一個大人得不到同事和上司認同,小朋友得不到同學和老師歡喜。」
小女孩問:「這不要緊,有媽媽和爸爸愛就行,自殺會令家人很傷心。」
碰到一個天真樂觀的小女孩,碰到香港灰沉沉的自殺風氣,我不得不暗地質疑愛國詩人屈原「自殺」的這部份行為。